「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赏析:
这首诗作于孟浩然漫游江南期间,当时他旅居异乡,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思乡与迷惘的情绪。诗题中的“早寒”,点明季节与感受。全诗通过描写秋寒江景,寄托浓厚的乡愁与孤独感。诗人以凄清景色寄托离情,情景交融,是他旅途诗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
第一联:“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秋叶飘落,大雁南飞,北风吹过江面,寒意袭人。
此联以典型秋景入诗,开篇即营造出一派肃杀凄清的气氛。木叶落尽、雁阵南飞、北风凛冽,构成一幅苍茫冷寂的江景画卷,也为下文的羁旅之苦与乡愁之情做出铺垫。
第二联:“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我家在襄水湾畔,如今却远隔重重楚地云端。
诗人点明自己的故乡——襄阳,但不直言“思乡”,而以地理距离表现心中隔阂之远。楚云缭绕,隔不断归思,含蓄蕴藉之中流露浓浓乡情。
第三联:“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思乡的泪水在旅途中早已流尽,只能遥望天际的孤帆。
此联感情爆发,诗人坦露游子之泪已流干,情已无从表达,只剩下望帆寄情的无奈之姿。“孤帆”既是实景,更象征漂泊的自我,与苍茫远天相对,愈加孤独。
第四联:“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前路迷茫,想要问路却无人指引,江面如海,黄昏浩渺无边。
结尾由景转情,诗人面对茫茫水面、浩渺黄昏,身心俱感迷失。这既是对旅途无依的写照,也象征着诗人仕途未明、人生迷惘的深层感慨。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篇围绕“寒”与“怀”展开,借景抒情,层层递进,从景物写入,再至情感表达,最后升华为人生迷惘的象征。诗人用落叶、寒风、大雁、孤帆、江海等意象铺陈出一幅深秋江上图景,既有客居他乡的孤寂,也有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全诗情感细腻、意境清幽,结尾“平海夕漫漫”一句尤为传神,把个人处境与宇宙景象相融合,空灵深远,意味无穷。
写作特点:
本诗最大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含蓄深远。起句以典型秋景点明“早寒”,引发乡思;中间两联一虚一实,将思乡之情由隐转明;末联则由具体景象转为抽象情境,寓意诗人在人生旅途中迷失方向。全诗语言清新自然,辞藻不饰,却感人至深,展现了孟浩然山水诗中擅长以淡笔写深情的艺术风格。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漂泊在外的人,常常在季节变换、风物萧瑟之时,触景生情,寄托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孟浩然以秋江为背景,描绘出旅人的感伤、乡愁与人生无着的无奈,唤起读者内心深处对归属与方向的渴望。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那份对故乡的牵挂与对人生方向的思索,始终无法割舍。
关于诗人:
孟浩然(689 - 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著名诗人。一生除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李白在《赠孟浩然》中予以充分赞美,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