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

zai shou lian zhou zhi heng yang chou liu liu zhou zeng bie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刘禹锡

赏析:

这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是刘禹锡为回应柳宗元的赠别诗所作,表达了他与柳宗元分别时的忧伤与对友谊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他们身处政治漩涡中的共同遭遇。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巧妙的用典,展示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命运的无奈。

第一联:“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我离开故乡已有十年,我们曾一同前往任职,但此刻又要在湘江上分道扬镳。)
这两句通过简单的叙述,概括了刘禹锡与柳宗元的政治遭遇与人生轨迹,表现了他们同为宰辅的朋友却因命运的捉弄而再次分离。“去国十年”突出他们长期的流亡生涯,而“渡湘千里又分歧”则以具体的地理背景展现了他们因政治变化而不得不分离的遗憾。

第二联:“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再次重回此地,局势已大不同,黄丞相在世时清明,而我却因三度被贬而感到羞愧。)
这两句通过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之事的自嘲与对柳宗元的敬重。诗人提到“重临”并与黄丞相作对比,既有无奈,也有自谦。“三黜”典故引出了柳宗元的三度被贬,暗示两人都因直言敢谏、坚持正义而遭遇打压,显示了他们的共通命运。

第三联:“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我回望北方的归雁,直到它们消失在天际,而我的愁绪正与断续的猿声一同缠绕。)
这两句通过“回雁”和“断猿”两种自然景象的描写,极富情感地展现了诗人送别柳宗元时的痛苦和无奈。诗人用“并随回雁尽”传达了离别的深沉情感,而“愁肠正遇断猿时”则通过猿声与愁绪的结合,增添了情感的悲凉与失落。

第四联:“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桂江从连山下流过,我与柳宗元虽远隔千山万水,却仍在心中相望,长吟着相思的诗句。)
这两句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表现了两位友人心灵上的相依。桂江和连山并非真实的地理连接,而是通过自然景物象征了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相望长吟”则表现出诗人通过吟咏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他们生死不渝的友谊。

写作特点

  1. 巧妙运用典故
    诗人通过引用黄霸与柳下惠的典故,巧妙地将自己与柳宗元的遭遇与历史人物的命运进行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历史深度,也为诗的主题增添了讽刺与自嘲的意味。
  2. 自然景物的深刻寓意
    “回雁”“断猿”以及“桂江”“连山”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超越了表面上的景物呈现,承载了诗人深刻的情感。这些自然元素成为情感的象征,赋予诗歌更为深远的意蕴。
  3. 感情的层次与转折
    诗人在情感的表达上从一开始的叙述转入深切的怀念和愁绪,再到最后通过“相望长吟”的表达,情感层次丰富而有转折。诗歌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离别的痛苦和对友谊的执着。
  4. 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诗人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既写实景也写心境,既写两地山水,又写心灵的相望。这种方式不仅让诗歌更加生动,也加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传达,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远。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典故的巧妙运用,展现了刘禹锡与柳宗元深厚的友谊及在政治风波中的共同遭遇。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层层递进,生动表现了离别时的愁绪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同时,诗人通过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丰富,既有具体的叙述,又充满了象征和暗示,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法。这首诗不仅是刘禹锡送别柳宗元的诗,更是对两人坚贞不屈友情的礼赞。

关于诗人:

liu yu xi

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中山无极(今属河北)人,后迁洛阳。唐代中叶进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这一时期具有独特成就的诗人。在他的创作中,不乏反映时事和民间疾苦的诗篇。艺术上,他既能继承前代优秀的文学遗产,又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语言明快活泼,节奏响亮和谐,风格雄浑爽朗,为时人所推重,誉之为“诗豪”。尤其是仿民歌的《竹枝词》,于唐诗中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

Total
0
Shares
Prev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
song li fu shi fu qi xi guan jun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

Next
「送友人」薛涛
song you ren xue tao

「送友人」薛涛

「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薛涛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