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 其七」
陶渊明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
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
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
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赏析:
这首《杂诗·其七》作于公元414年左右,是陶渊明晚年所作,在退隐田园、年近暮岁之际,他对生命的流转、生死的规律已不再抗拒,而以超然宁静的态度坦然接受。这首诗通过描写时节更替、衰老将至,以“逆旅”寓喻人生为旅程,最终归宿于“旧宅”——也就是家族墓地,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俗、不喜不惧的哲人之态。
第一联:“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日月从不为人停留,四季也相继催促而过。
写出时间流逝之迅,揭示人生转瞬即逝的现实,具有浓厚的生命紧迫感。
第二联:“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寒风吹拂干枯的枝条,落叶纷飞掩盖了长长的田间小路。
以萧瑟景象映衬人生衰老的情境,寓意人如落叶,终将归根。
第三联:“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
身体羸弱,命运也逐渐衰败,黑发早已全变成白发。
表现诗人身心双衰,昔日豪情已无,透出凄凉之感。
第四联:“素标插人头,前渐就窄。”
丧葬之标记将立于头上,人生之路已愈来愈窄。
直面死亡,将其视为必然过程,语言冷峻中带有哲理之思。
第五联:“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
人生如同在旅馆中短暂停留,我不过是即将离开的旅人。
引佛老之说,以“逆旅”比人生,表达对生死轮回的通达认识。
第六联:“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将要离去,该归向何方?南山,那儿有我家旧墓。
结尾点明归宿,“南山”象征墓地,落叶归根,生命的归终之处。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篇萧索冷峻,却蕴藏着极其深厚的哲思。首联即以“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奠定时光飞逝、生命短暂的基调;中间几联从景写到人,由“枯条”、“落叶”延伸到“白发”、“弱质”,自然转换又环环相扣,既是自然景象的描摹,也是生命衰败的写照。诗人没有哀怨呻吟,而是以“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一语道尽人生如旅的本质。末联“南山有旧宅”则表达出对死亡的超然接受,既有“落叶归根”之意,也体现出回归自然、融于大地的内在愿望。
写作特点:
本诗语言凝练,意象冷峻,极具象征意味。“日月”“四时”“寒风”“落叶”等意象交织出时序更替的背景,“玄鬓早白”“素标插头”则直陈衰老与死期将近的现实。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情感含蓄而深远。尤其“逆旅”与“去客”的比喻运用,使人生观、宇宙观在简洁的语句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陶渊明诗中常见的“朴素而深刻”的艺术风格。
启示:
《杂诗·其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观念:人如旅客,生命不过是短暂的驿站。面临衰老与死亡时,与其忧惧逃避,不如如陶渊明般从容面对,将死亡视作归返之途。在当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背景下,这种“顺其自然、安然归根”的生命态度,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诗人用淡定而沉静的笔调告诉我们:正视终点,是一种更深刻的生存智慧。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