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 其六」陶渊明

za zhi tao yuan ming vi

「杂诗 · 其六」
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
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
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意。
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
倾家持作乐,竟此岁月驶。
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后置!

陶渊明

赏析:

《杂诗·其六》作于公元414年左右,是陶渊明年逾五十、退隐田园之后,对人生无常、光阴飞逝的深沉反思之作。诗人曾在少年时代轻视老者之言,如今亲身经历人生风霜,终于领悟到“年华难再”的沉痛真理。本诗在感慨岁月不待人的基础上,融合豁达与超脱的心态,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与失落,也有对“及时行乐”与“身后无置”的洒脱态度,体现出陶渊明晚年对生命价值的坦然与通达。

第一联:“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
从前听老人诉说年老的艰辛,我常常不愿听,甚至掩耳不悦。
表达年轻时的轻狂与对衰老的漠视,暗含对旧日无知的反省。

第二联:“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
怎奈五十年光阴匆匆而过,转眼我也切身经历了那些事。
转入现实,点出自己已经步入老年,感受已非昔日。

第三联:“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意。”
想找回年轻时的欢乐心境,却连一点念头也再无。
展示内心的巨大落差与对青春逝去的真切感伤。

第四联:“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
人生远行愈走愈急,这一生又怎可能重来一次!
感叹人生如同不归之旅,时光如水,难以回头,增强紧迫感。

第五联:“倾家持作乐,竟此岁月驶。”
即使倾尽家产来寻乐,也只是让岁月流逝得更快罢了。
直言及时行乐亦无力对抗时光,引发对“乐”与“空虚”的双重反思。

第六联:“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后置!”
既然连子孙都不留金钱,又何必为自己死后谋划什么?
表达“不留金于子”的人生哲学,推崇清贫自足、教子以德。

整体赏析:

本诗围绕“盛年不再,人生难重”这一主题展开,前半以少时之轻狂对比今日之衰老,感情转折自然而深刻。诗人由“不喜”长者之言到“亲此事”,表露出由少年到老年的心灵转变,句句皆出真情,毫无雕饰。后半部分虽言“倾家作乐”,实则反讽——即便纵情及时行乐,岁月仍难留,欢乐终虚。最后以“不留金于子,不置于身后”收束全诗,回归一种洒脱超然的境界,彰显陶渊明“无营、无累”的人生哲学。

写作特点:

本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层层推进诗人对生命、老境、财富与价值的深刻思索。诗中“掩耳”、“亲此”、“去去”等词句,具有极强的情境表现力,使得情感层次自然递进。全诗语句简练而富于哲理,既有强烈的时间意识,也表现出诗人将生命有限与精神超越相结合的思想境界。诗末用典自然,如“有子不留金”源自《汉书·疏广传》,既加强说服力,又提升思想深度。

启示:

《杂诗·其六》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人生苦短,光阴易逝,年少的轻狂终将被岁月唤醒。面对无法逆转的老去之路,我们应如陶渊明般,在清醒中看透得失,不为身后积累虚名财物,而更重于当下的精神充实与品德传承。诗人虽感叹年华不再,却以一种旷达之心面对衰老,在坦然中体现对生命尊严的坚守,为我们树立了“清贫而自得,晚年而不怨”的理想人格。

关于诗人:

Tao Yuanming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

Total
0
Shares
Prev
「杂诗 · 其五」陶渊明
za zhi tao yuan ming v

「杂诗 · 其五」陶渊明

「杂诗 ·

Next
「杂诗 · 其七」陶渊明
za zhi tao yuan ming vii

「杂诗 · 其七」陶渊明

「杂诗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