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赏析:
这首《杂诗》作于唐代边疆战事频繁之际。彼时北方的黄龙戍一带战火不断,征夫久戍不归,民间怨战情绪日益加重。沈佺期身处盛唐之世,却对连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有着深刻体会,于是借乐府旧题,寄情于闺中少妇之思,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第一联:“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听说黄龙戍战事不断,连年征战从未休止。
诗人开篇直陈边地动乱之苦,表达了对长期战乱的不满和忧虑。
第二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可怜那闺中皎月,如今常常照在征夫军营。
借明月意象双向映照思念:闺中少妇仰望明月,心随月光寄向远方;征夫军中望月,忆及往昔共度良宵的美好。
第三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今春少妇思绪万千,昨夜良人情意绵绵。
“今春”与“昨夜”遥相呼应,展现彼此相思之深,情感鲜明而含蓄婉转。
第四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谁能率军出征,一战攻取龙城。
以慨叹作结,盼望英雄破敌还家,使战乱早息,亲人重聚。
整体赏析:
诗作通篇以情感为线索,由怨战写到盼归,从闺中之思延伸至边塞之苦,虽以闺情为主,却处处透露出对和平的呼唤。诗中将征人与思妇置于一轮明月之下,空间虽隔千里,情思却同此时空,构图巧妙、意蕴深长。诗句如“闺里月”“汉家营”,以月色为线,情感自然过渡,营造出温婉而又哀切的氛围。
写作特点:
全诗情景交融,以小见大,善用对比与时间错落来表现情感深度。中间两联尤为精彩,通过“闺里月”与“汉家营”的空间转换,“今春意”与“昨夜情”的时间错位,展现少妇与征夫彼此的缠绵思念。诗人语言简洁,情感细腻,将私情与世事巧妙融合,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沈佺期乐府诗中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代表作。
启示:
这首诗不仅呈现出盛唐社会背景下人民对战争的反思,也展示了诗人以柔婉笔法表达和平诉求的艺术手段。通过描绘普通人之间的离愁别绪,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切身之苦,也启发我们珍视和平、理解人情之真切。
关于诗人:
沈佺期(约656 - 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唐代著名诗人。他与宋之问并称“沈宋”,是律诗定型的关键人物。沈佺期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历任协律郎、考功员外郎、给事中等职,曾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后遇赦北归,官至太子少詹事。其诗以格律严谨著称,代表作《独不见》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对近体诗的发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