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陶渊明

yuan shi chu diao shi pang zhu bu deng zhi zhong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髮念善事,黾勉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420年前后,陶渊明晚年贫困潦倒、身处困厄之际。诗人年过半百,经历了国乱家亡、丧妻焚屋、饥寒交迫等人生重创,他在坚持不仕、不与黑暗权势妥协的同时,也逐渐从早年的“乐天知命”转向对命运、社会与所谓“天道鬼神”的深刻质疑。这首诗正是他在极端困苦中,以楚调表达内心愤懑、疑惑、悲歌与慷慨的一篇代表作,写给与自己交厚的庞主簿与邓治中,作为心灵倾诉的知音寄托。

第一段:“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髮念善事,黾勉六九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天道幽远难测,鬼神模糊难明。我自青年起便努力行善,六十年如一日从未懈怠。二十岁时遭遇世乱,三十岁丧失爱妻。天灾不断,庄稼被火烧,虫灾横行;风雨交加,最终一无所获。
这一段开篇直指“天道鬼神”虚无不可信,其后列举自身经历与遭际,铺陈现实的荒凉与人生的不公,揭示了诗人对“善恶有报”的强烈质疑。

第二段:“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夏天常常饥饿难熬,冬夜没有被褥御寒。傍晚盼着鸡鸣快快到来,天亮又希望乌鸦早归。我遭此苦境,只能怪自己,怨不得老天。忧愁当前使人凄切,至于身后声名,对我不过浮烟。如今我只能独自悲歌,幸有知音如钟子期者,使我不孤独。
后段转入诗人的思想转折与精神自守。他虽困顿潦倒,却不怨天尤人,仍能保持人格独立,并把人生希望寄托于友情与内在节操上。

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陶渊明晚年思想、情感与人生观的浓缩体现。在前十四句中,诗人以朴素语言描述了自己一生的艰辛与不幸,从早年立志行善到晚年连年灾祸,反映了一个古代隐士在现实重压下的无奈与愤慨。他对“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的判断,是对传统因果报应观的否定,是对社会不公的深层控诉。后六句则揭示了他从绝望中重拾自我,不再奢望功名利禄,而是寄情于高洁的志趣与知音之交,表现出一种人格尊严与内心的刚强。

写作特点:

  1. 语言质朴真实,情感浓烈真切:陶渊明一贯以“质而不俚,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著称,这首诗亦然。看似浅白直述,实则字字沉痛,句句切心,情感真实可感。
  2. 结构严整,层层推进:前段由抽象判断引入,通过具体事例印证;后段从生活描写转入人生哲思,再以友情结尾,收束自然有力。
  3. 情感由抑转扬,寄希望于知音:诗人虽极度困顿,但未曾放弃对人格操守的坚持,表现出中国古代士人“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传统。

启示:

陶渊明用这首诗让我们看到,即便在命运极其不公、生活濒临崩溃时,也能坚守本心,不为功名利禄所动。这种“宁可抱饥寒、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中的高峰。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顿并非堕落的借口,真正的尊严来源于内在的坚持与信念。而面对现实的冷酷,若有一二知音相伴,也是一种人生的慰藉。这首诗不仅是一个时代士人风骨的写照,也是后来 generations 反思命运、社会与自身关系的重要镜鉴。

关于诗人:

Tao Yuanming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

Total
0
Shares
Prev
「越女词 · 其五」李白  
yue nv ci v

「越女词 · 其五」李白  

「越女词 · 其五」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李白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