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赏析:
这首诗作于杜甫漫游襄阳期间,题为《登岘山怀羊祜》。岘山位于襄阳,山上有晋代名将羊祜所立之碑。杜甫此诗虽题为“登岘山”,却并非一般的登高抒怀,而是借凭吊古迹、缅怀先贤,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深沉哀思。全诗借古人之功绩映照自身之不得志,情感深厚,慨叹动人。
第一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世间的事情不断更替,时光流转,形成了古往今来的演变。
开篇以哲理性的议论起笔,指出人事更迭是永恒规律,从而将读者引入历史长河之中,为下文的吊古抒怀奠定基调,突显诗人对人生和历史流转的深沉感悟。
第二联:“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依旧留有古人的遗迹,我们这一代人又来登临凭吊。
此联紧承首联,“江山”代表不变,“我辈”代表今人,“复登临”则暗含对比与感慨。杜甫身处胜地,触景生情,将古今之感融为一体,吊古与感今浑然一体。
第三联:“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水位下降,鱼梁洲露出浅滩;天寒地冻,云梦泽显得愈加辽远深沉。
写登山所见,景象苍凉,水落草枯,寒意袭人。鱼梁浅、水天寒的景物描写不仅生动逼真,也为诗人的忧郁情绪作出氛围铺垫,营造出悲秋吊古的环境意象。
第四联:“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羊祜当年的碑文依然清晰可见,读完后不禁泪水沾湿衣襟。
末联点题,以“羊公碑”承岘山之胜迹。羊祜功业卓著,名垂青史;反观诗人自己,身为布衣,仕途坎坷,功业无成,悲从中来,泪洒衣襟。此联情感最为深沉,是全诗的高潮与情感宣泄之处。
整体赏析:
全诗借登岘山之旅,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人、感时伤己的复杂情绪。由哲理开篇,到山水描写,再到历史凭吊,层层递进,自然而深远。杜甫凭吊羊祜,不仅是对一代贤臣的敬仰,更是对自己命运的反思。他既感慨岁月无常、人事代谢,也为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未成而忧伤。诗中情景交融,沉郁顿挫,在宁静中蕴含沉痛之情,是杜甫中晚期沉思历史、感慨身世的代表作。
写作特点:
本诗语言平易质朴,却意蕴深厚。杜甫以含蓄的笔法、清远的意境,将哲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通过对古迹的凭吊,表达出对功业的追慕与对自身境遇的忧思。结构上由议论开篇,过渡至写景,再至抒情,层次分明,构思精巧。尾联用典自然,融情于景,抒发真情而不矫饰,极富感染力。
启示:
这首诗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人物的精神与功绩常为后人凭吊感怀。杜甫通过对羊祜的怀念,不仅展现了他对国家、社会的深沉责任感,也道出了“生当为人杰”的自我期许。在现实人生中,我们或许身处困境,无法如古人般青史留名,但那份追求理想、心忧天下的精神,却值得我们珍视与承继。
关于诗人:
孟浩然(689 - 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著名诗人。一生除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李白在《赠孟浩然》中予以充分赞美,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