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中晚期,当时的诗人孟郊生活贫苦、仕途坎坷,年过不惑仍漂泊四方,历尽人生风霜。他的母亲始终是他生命中最深厚的牵挂。诗人长期离家在外,深知母亲在背后默默操劳、日夜牵念,因此写下《游子吟》来表达内心积蓄已久的感恩与愧疚。这首诗没有哀伤的哭诉,也没有激昂的感怀,只凭一件日常小事入手,字字真情,句句动人,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具感染力的咏母名篇之一,广为传颂,千年不衰。
第一联:“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祥的母亲手握针线,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裳。
诗人以一个极其普通的生活细节入诗,用“线”与“衣”连接母子两心,开篇便营造出温馨动人的氛围。这种描写非虚构而造作,而是诗人生活真实的折射,令人一读便觉亲切动容。
第二联:“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临别之际,母亲一针一线缝得细密,只因担心孩子归期遥遥。
“密密”二字极具画面感,既写出母亲手艺的精细,更写出她内心的焦虑与挂念。母亲不善言辞,却将所有情意都倾注于针线之间,一针一线仿佛都是叮咛与不舍,是她对远行孩子最深沉的守护。
第三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谁能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春天阳光般浓厚的母爱呢?
诗人借用“寸草”与“春晖”的比喻,抒发对母爱的无以为报之情。寸草虽小,却向阳而生,尽管力量有限,却也在尽力回应阳光的滋养。这句以问代答,不仅点明了主题,更将诗意推向情感高潮。
整体赏析:
这首诗结构短小,语言质朴,却内蕴极深。诗人没有铺陈母子离别的痛苦,而是聚焦于一个细小的生活瞬间——缝衣,借此展现母爱的细腻与深沉。“慈母”、“游子”、“手中线”、“身上衣”之间构成了紧密的情感关系,使人在极静的画面中体会到极深的情意。前两联写母爱之细微与深厚,结尾一联以动人比兴抒发儿子的愧疚与感激,感情真切而不矫饰,极具打动力和普遍性。整首诗感情递进自然,从温馨,到沉重,再到感怀,犹如一个低声细语的告别,又似一场无声的泪目。
写作特点:
以小见大,细节动人: 诗人并未采用慷慨陈词的方式抒写母爱,而是截取生活中最常见、最微小的一个场景——母亲为儿子缝衣,通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一日常画面,折射出母爱的深情厚谊。这样的细节描写将伟大的情感藏于寻常事物之中,使人感同身受,平易近人却余味无穷。
情景交融,以情写人: 全诗通过母亲缝衣这一静态场景,巧妙地融入母亲内心的不舍与挂念,做到以景写情、情中见人。“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将一个动作与一种情绪融合,塑造出一位沉默却深情的母亲形象,使整首诗富有画面感与感染力。
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诗中无一华词丽句,通篇以生活口语入诗,但正因其平实自然,反而更能直击人心。这种不加修饰的情感表达,真实、贴切,使人读来仿佛亲历其境,倍感温暖与感动。
比兴手法巧妙,用意深远: 诗人以“寸草”比喻子女之心,以“春晖”喻母爱之恩,形成强烈反差,使母爱的浩大与儿女报恩之难更显突出。这种借物抒情的手法,不仅提升了诗意的高度,也深化了整首诗的思想内涵。
结构紧凑,情感递进自然: 全诗仅五句,却构思严密,层层推进。起句写实,继而写情,再以比喻升华情感,三步递进,节奏分明,起承转合间情绪不断聚集,最终达到强烈的抒情效果。
善用对比,强化主题表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问之中,寸草与春晖的对比不仅突出母爱的厚重,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愧疚与感恩。正是这种情感落差,使整首诗意蕴悠远,感人至深。
启示:
这首诗以一位母亲为儿子缝衣的小事切入,诉说母爱的细腻与厚重,让我们明白:最伟大的情感,往往藏在最寻常的举动里。母爱无声,却最动人;亲情平凡,却最深沉。它提醒我们,即便行万里路,也不应忘记那个在身后为我们缝衣、默默守望的人。尤其在现代社会节奏日益加快、情感常被忽略的今天,这首诗依旧敲击人心,唤起我们珍视亲情、感恩父母的温情意识。
关于诗人:
孟郊(751 - 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郊的诗四百多首,多是乐府和古诗,大多倾诉个人穷愁孤苦,表现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也有部分诗作揭露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对人民的苦难生活寄予同情。用字造句力避平庸,追求古拙奇险,诗风冷峭,是著名的苦吟诗人,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与韩愈齐名,为韩孟诗派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