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戎昱

yong shi rong yu

「咏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戎昱

赏析: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当时唐朝采取和亲政策试图缓解边境压力,但事与愿违,和亲不仅未能解决问题,还使国家显得更加软弱。诗人对此深感痛心,借古喻今,通过批判汉代的和亲政策来讽刺唐朝的同类做法,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君臣无能的愤懑。

第一联:“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翻开汉朝的史书,最为拙劣的策略就是和亲。)
这一联以汉朝历史为切入点,指出和亲政策虽然屡屡采用,却无济于事。诗人借批评汉代的“拙计”,隐喻唐朝同样的软弱外交,并为下文的直接批判奠定基调。

第二联:“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国家的安定依赖于圣明的君主,怎能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女子身上?)
这一联直白地点出诗人的观点:国家的强盛需要贤明的领导,而非通过和亲女子换取短暂和平。这句对唐代君臣寄希望于和亲女子的做法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揭示了和亲政策的本质是无能与昏庸的表现。

第三联:“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怎能靠女子的美貌,就让胡人的铁骑平息?)
这一联通过反问形式,进一步批判和亲政策的荒谬。诗人痛斥唐朝用美貌换取和平的屈辱做法,揭露其虚伪和徒劳,情感愤激,立场鲜明。

第四联:“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千年埋骨的英灵啊,如今谁还能称得上是国家的辅佐大臣?)
最后一联以沉痛的反问总结全诗,感慨当今朝廷缺乏得力的大臣辅佐,讽刺了无能的统治者与朝臣,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深切忧虑与批判。

写作特点:

  1. 借古讽今: 借用汉代历史批评唐代的现实,通过“以古喻今”的手法增强讽刺力度。
  2. 语言凝练、直抒胸臆: 诗句直白而尖锐,批评态度明确,毫不回避现实的无奈与不满。
  3. 层层递进: 从批评和亲政策入手,逐步揭示其本质,再到对当时朝政和君臣无能的全面批判,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和亲”为切入点,通过批判汉代的屈辱政策,讽刺唐朝的同类做法,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诗句层次分明,情感激昂,从揭露和亲的荒谬到感慨朝廷无能,笔触犀利,直中要害。同时,诗人对现实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也跃然纸上,既充满批判性,又展现了浓烈的爱国情怀。

启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强盛的渴望以及对君主与朝臣应负责任的期许。它提醒人们,真正的国家安定来自于明君贤臣的治理,而非屈辱的妥协。诗中所传递的民族尊严与自强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于诗人:

戎昱(744 - 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

Total
0
Shares
Prev
「乌栖曲」李白  
wu qi qu li bai

「乌栖曲」李白  

「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李白 赏析:

Next
「诸将五首 · 其二」杜甫
zhu jiang wu shou ii

「诸将五首 · 其二」杜甫

「诸将五首 · 其二」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杜甫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