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贺知章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春二月的嫩柳,借物寄情,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受。贺知章晚年辞官归乡,对生活中的细微景致尤为留意,这首诗正是他对春日生机的赞美之作。
第一联:“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高高的柳树长满嫩绿的新叶,千万条垂下的柳条宛如飘动的绿丝带。
诗人以“碧玉”比喻柳树,既突出了柳树枝叶的青翠欲滴,又巧妙地赋予它如美人般的娇柔形象。这里的“碧玉”既指颜色,又暗指古代文学中象征青春少女的“碧玉小家女”,将柳树化作一位清新秀丽的少女,生动又别具匠心。下句中的“绿丝绦”形容柳枝轻柔飘拂的姿态,展现出柳树特有的柔美和动感。
第二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道是谁裁出了这细密的柳叶?原来是二月的春风,仿佛手持剪刀精心修剪而成。
这两句以“裁”“剪”赋予春风以拟人化的形象,巧妙地表现了春风对柳树的滋润与装扮。诗人借惊叹的发问引出答案,不仅突出了柳叶的精致,更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独特的比喻,既新奇又富有想象力,将无形的春风描绘得鲜活可感,令人拍案叫绝。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柳树为咏物对象,既写出了柳树的形态之美,又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诗人独具匠心,化静为动,将柳树比作美人,以春风比作巧手裁缝,生动描绘出早春二月草木萌发、万物复苏的情景。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明快活泼,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写作特点:
- 比喻巧妙,意象生动:“碧玉”“绿丝绦”等比喻赋予柳树以少女般的姿态,将景物人格化,使整首诗充满灵动之感。
- 拟人手法,充满趣味:诗人以“谁裁出”引发好奇,赋予春风以裁缝般的角色,使无形的自然之力变得生动可感。
-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诗人借赞美柳树和春风,表现出对自然生命力的热爱与敬畏。
启示: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早春的勃勃生机,提醒我们留意生活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美好。诗人将春风视作“剪刀”,赋予自然之力以创造者的身份,启示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时,也应怀着敬畏与感恩之心,感悟生命的奇妙与伟大。
关于诗人:
贺知章(约659 - 约746),字季真,晚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证圣元年(695)进士及第,官秘书监。天宝三年(744),请为道士,告老还乡。贺知章性旷达,喜谈说,好饮酒,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