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 · 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创作的一首七律。彼时,杜甫年老多病,身世飘零,仕途受挫,正值国家战乱、民生凋敝之际。诗人登高远望,思绪触景生情,遥望秭归香溪的昭君村,感慨昭君远嫁异域的悲剧,借古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身世漂泊的愁苦之情。
第一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层叠、沟壑纵横,仿佛奔赴荆门山一般;在这万山丛中,昭君的故乡昭君村依然存在。
此联以壮阔的群山为起笔,展现香溪地势的奇特与昭君村的隐秘。群山如奔腾的大江,直涌向荆门山,气势雄伟,营造出磅礴的意境。诗人借此环境,暗示昭君命运的非凡与其身世的独特。
第二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昭君离开汉宫,远嫁荒漠,客死异乡;如今只留下一座孤冢,静对黄昏的荒凉景色。
这一联借景抒情,叙述昭君一生的悲剧。紫台指汉宫,昭君远嫁匈奴,客死异乡,归骨沙场。青冢孤寂地矗立在荒凉的黄昏之中,既写景,又寄托哀思,表现了昭君命运的悲苦与无奈。
第三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汉元帝只凭画像认知昭君的美貌,以致昭君含恨远嫁;如今她的魂魄也只能在月夜徘徊,独自归来。
诗人以“画图”揭示昭君命运悲剧的根源——汉元帝昏庸无能,只凭宫廷画工的画像挑选妃嫔,致使昭君怀才(美貌)而不遇,最终远嫁匈奴。后句写昭君忠贞不渝,即便身死魂散,仍魂归故土,表现了昭君对家国的执念。
第四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年之后,琵琶仍奏着胡地的音调,似乎在诉说昭君心中无法平息的怨恨。
这句以琵琶声作为结尾,将历史的悲剧化为悠远的音乐。琵琶音色本带凄凉之感,诗人借琵琶曲喻昭君生前的委屈和身后的冤屈,使“怨恨”二字余音不绝,点明全诗主旨。
整体赏析:
全诗围绕昭君的命运展开,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诗人将自身怀才不遇、流落他乡的感慨寄托于昭君的悲剧之中。诗中不见直接议论,却在深沉的感伤与冷静的叙述中,透露出对汉元帝昏庸误国的讽刺,对昭君悲剧命运的惋惜,以及对自身漂泊无依、无人赏识的哀叹。全诗格调沉郁顿挫,情感深挚,读来令人动容。
写作特点:
- 象征手法,情感深沉:诗人以昭君之悲剧寄寓自身的身世之痛,借古抒怀,层层递进,深刻动人。
- 情景交融,意境苍凉:全诗写景铺叙,以山河之壮阔反衬诗人内心的沉郁。以“黄昏”“月夜”“胡语”等意象烘托出凄凉氛围。
- 结构精巧,层次分明:诗歌从地理描写入手,继而转入历史叙事,最后以琵琶声收尾,形成由实到虚、由表及里的递进式结构。
- 用典自然,寄意深远:“紫台”“青冢”“胡语”等典故,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强了感染力。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杜甫对历史兴衰、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昭君的悲剧不仅源于元帝的昏庸,更折射出封建社会中个体命运的无助与悲哀。杜甫以昭君的形象自喻,传达了文人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感。这首诗提醒我们,历史的悲剧往往隐含着时代的深刻教训,唯有保持清醒、正视现实,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关于诗人:
杜甫(712 - 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