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
罗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末五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诗人罗隐一生坎坷,多次应试不中,壮志难酬。年老后他投靠吴越王钱镠,虽得安身,却郁郁不得志。此诗借咏鹦鹉之口,寄托了自己身处异地、寄人篱下的心境与忧思,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作。
第一联:“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不要怨恨被关在雕花的笼子里,翠绿羽毛也被剪得残破。毕竟江南温暖,胜过你寒冷的故乡陇西。
这两句以劝慰鹦鹉的语气道出诗人的自况。表面上似在劝鹦鹉认命,实则透露出内心的隐忍和自嘲。诗人将自己的境遇投射到笼中之鸟身上,既表现了对现实的无奈接受,也蕴含着对自由的深切渴望。
第二联:“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劝你不要把话说得太明白,说得越清楚,就越难从笼中脱身。
诗人进一步以鹦鹉善言的特性作比,实是劝诫自己少言慎言。面对权贵,即使身受礼遇,也须警惕祸从口出。这一联含蓄深远,表现了诗人寄人篱下时的警醒与隐忧,也折射出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生存之难。
整体赏析:
这首诗借咏鹦鹉抒发自身身处异地、志不得伸的郁闷与隐忍。诗人以鹦鹉为象征,以“雕笼”“翠羽”“分明语”等形象描绘出自身受困的处境。诗中的“江南地暖陇西寒”虽是现实之语,却暗含“安身难安心”的无奈,而“语得分明出转难”则透露出政治生涯中“讳莫如深”的隐痛。整首诗用意含蓄,语言平和而意境深远,表现出诗人强烈的自省与警觉。
写作特点:
此诗最大的特色是托物寄怀、寓言自况。表面写鹦鹉,实则写己,以鹦鹉的遭遇映照自己的人生轨迹。语言婉转含蓄,不露激烈之语,却字字有力,层层深入。尤其后两句,通过“慎言”表达出诗人身处政治旋涡中的自警自戒,讽中有哀,冷静中藏热情,含而不露,意味无穷。
启示:
这首诗以看似温婉的语气,写出身处逆境者的深切忧虑。它启示我们:在纷乱动荡的世道中,即便身处安逸表象之下,也应心怀警惕、谨慎言行。诗人那种既不甘沉沦又不得不屈从的矛盾心态,正是许多才士在权力与理想之间徘徊挣扎的真实写照。而诗中流露出的深沉理性与自我克制,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种处世的智慧与思考的方式。
关于作者:
罗隐(833 - 909),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唐代诗人,杭州市人。他的诗有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入世精神,勇敢地以诗笔抗争社会的黑暗,抨击社会的弊政,反映社会的民生疾苦,抒写个人的坎坷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