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 其十七」陶渊明

yin jiu xvii

「饮酒 · 其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作于东晋时期,作者陶渊明晚年归隐田园之后。在经历仕途的屡屡碰壁以及对黑暗政治的深切失望后,陶渊明选择归居田园,自耕自食,追求一种内在自由与精神独立的生活状态。《饮酒·其十七》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作品之一。彼时,陶渊明已彻底放弃了仕途之念,却仍对世事保持着警觉与思考。他借幽兰寓己,以隐喻手法表达了对自身清高品格的坚持与对官场冷酷无情的警惕,反映出他归隐后更加清醒而深刻的思想世界。

第一联:“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香的兰花生长在庭前,含蓄着芬芳,静待清风拂来。
诗人以幽兰自喻,寓意自身高洁清雅之品格,而“待清风”则比喻等待明君赏识,暗含君子怀才而不遇之意。此联以物起兴,托物言志,意境清幽。

第二联:“清风脱然至,见别箫艾中。”
清风轻轻吹来,兰花顿时从杂草中显得分外清晰。
这一联进一步强调了“幽兰”的品格与环境的对比。“箫艾”指低贱庸劣之草,比喻庸人小人,表明诗人虽隐居草野,却自觉高洁不俗,有别于流俗群辈。

第三联:“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行走间迷失了原先的道路,但顺应自然之道或许还能通达。
诗人从幽兰的生境引入人生之路的思考,既写对人生方向的迷惘,又不失对顺其自然、道法自然的一种豁达与希望。

第四联:“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一旦有所觉悟,就应思考世事无常,正如鸟尽则良弓被弃。
此句引用典故“鸟尽弓藏”,道出古代功成身退的冷峻现实。诗人以此回应现实政治的无情,也为自己的归隐作出深层解释,既是感慨,也是超脱。

整体赏析:

《饮酒·其十七》通篇采用寓言式的构思,以“幽兰”象征自身,借“清风”“箫艾”构建出高洁与庸俗之间的对比,表明诗人虽处荒野、身在卑微,内心依然坚守高洁品格。而后以人生迷路、顺道自通的思辨语调,引出对功名、得失的顿悟,最后以“鸟尽废良弓”这一历史典故,点明世态炎凉、人情无常,隐隐表露出对现实的警惕与彻悟。这首诗虽短,思想却由浅入深,富有哲理。

写作特点:

本诗采用“以物起兴、托物言志”的手法,将兰花、清风、箫艾等意象串联成寓意完整的情感结构,既具画面感,又寓意深远。语言自然质朴,富有诗意;结构由静至动,由物及人,层层递进。尤其结尾一句,用典精警,增强了全诗的现实力度与思想深度。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在纷扰与沉浮的人世中,坚守自身的品格如同幽兰之香,即使无人赏识,也不改本性。同时也提醒我们,人生如行路,常会迷失方向,但只要顺其自然、本性不移,终有通达之日。更重要的是,它警醒人们不要执迷于功名利禄,需明辨时势,在“鸟尽弓藏”之前早作觉悟、及时归隐,才能保全人格、独善其身。

关于诗人:

Tao Yuanming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

Total
0
Shares
Prev
「饮酒 · 其十六」陶渊明
yin jiu xvi

「饮酒 · 其十六」陶渊明

「饮酒 ·

Next
「饮酒 · 其十九」陶渊明
yin jiu xix

「饮酒 · 其十九」陶渊明

「饮酒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