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 其十六」陶渊明

yin jiu xvi

「饮酒 ·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作于陶渊明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的志趣与遭际,感慨年少时怀抱理想,终因世事难成而守贫度日,寄托了他对知音的渴望与孤独感。全诗情真意切,凄苦中透着孤高之志,令人动容。

第一联:“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我年少时很少接触世俗事务,一心沉浸于六经的学习中。
这一联概述诗人的少年志趣,强调其脱离世俗、专心于儒家经典的修学态度。开篇即表明自己非世俗之人,有志于道,点出全诗的思想主线。

第二联:“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一路走来,已至不惑之年,却因徘徊迟滞而一事无成。
“行行”指岁月前行,“淹留”意指因沉浮而滞留仕途,致使理想难以实现。这一联充满对人生虚度的深切自省与慨叹。

第三联:“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我终究坚守着安贫守道的节操,饥饿寒冷都曾经历无数。
诗人以“竟”字表明自己不改初志,即便生活清苦,仍执守“固穷”之志,展现其高洁不屈的品格。生活的艰难在这句中被一笔带过,却愈显其沉重。

第四联:“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破旧茅屋被凄风吹拂,荒草已将前庭掩没。
这一联描写诗人现实居住环境的破败凄凉,物境衬情,将内心孤苦和无力之感映射到眼前景象之中,渲染出悲凉气氛。

第五联:“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我身披粗布衣度过漫漫长夜,连清晨的公鸡也不愿啼叫。
“披褐”象征隐士身份,“晨鸡不鸣”既是实景写照,也寓意希望难明、晨曦不至,诗人深感孤独与沉寂,仿佛连天地都冷落了他。

第六联:“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如今孟公那样的知音不在身边,终究使我情怀难以抒发。
“孟公”指东汉高士刘龚,是理解隐者之心的典范。诗人以张仲蔚自比,感叹今无知音,深觉孤独压抑,情思无以寄托,成为全诗最深沉的一叹。

整体赏析:

《饮酒·其十六》是一首自叙性极强的诗作,陶渊明以朴素语言铺陈自己自少至老的人生轨迹,从少年志向六经,到中年沉浮无成,再到老年抱道自守,最后归于无声的孤寂。全诗用词简约,却情感丰富,层层递进,由志向写到遭际,由生活之苦写到精神之痛,尤其以“孟公不在”一句,寄托了诗人渴望知音却无处可寻的孤寂心境,令人动容。

写作特点:

本诗以“自叙”与“咏怀”相结合,情感真实,语气自然。诗中善用对比与象征,从饥寒交迫的现实到风草交加的环境,从“披褐守夜”到“鸡不鸣晓”,层层递进,映射出内心的沉郁与孤高,最终以知音难遇作结,既深化主旨,也使整首诗有强烈的共鸣力。语言虽不雕饰,却寓意深沉,是陶诗中少见的带有深切人生总结意味之作。

启示:

这首诗启发我们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理想与现实常常无法一致,但持守初心、自甘清贫并不意味着失败。陶渊明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告诉我们,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与人格的坚定。同时,他对“知音”的呼唤也提示我们,在世间行走,能有一个懂自己、信自己的人,是何等珍贵。即便生活困顿,只要内心坦荡,也可无愧于己。

关于诗人:

Tao Yuanming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

Total
0
Shares
Prev
「饮酒 · 其十四」陶渊明
yin jiu xiv

「饮酒 · 其十四」陶渊明

「饮酒 · 其十四」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 赏析:

Next
「饮酒 · 其十七」陶渊明
yin jiu xvii

「饮酒 · 其十七」陶渊明

「饮酒 · 其十七」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陶渊明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