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 其十三」陶渊明

yin jiu xiii

「饮酒 · 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趣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炳。

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作于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是其《饮酒》组诗中的第十三首。诗中以“醉”与“醒”两种状态对比为喻,借同住之客与自己生活态度的差异,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取舍的思考与对尘世现实的反感,展现其自由洒脱、不与俗同的人生态度。

第一联:“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常有客人和我同住,但志趣和所追求的境界却截然不同。
诗人以“同止”引出“异境”,开篇即指出人与人虽处同一处境,却可能抱有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由此引发对人生取舍的深入探讨。

第二联:“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一个人常常沉醉,另一个则终年清醒。
这句设下象征对照,“醉者”代表诗人自己,逃避现实、追求精神自由;“醒者”则象征世俗中人,拘泥现实,谨守礼法。借此刻画两种人生态度的根本分歧。

第三联:“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清醒与沉醉的人互相嘲笑,说出的话彼此都无法理解。
揭示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隔阂与互不认同,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超脱的态度——无意与世俗争辩,只愿自守其真。

第四联:“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循规蹈矩多么愚笨?高傲放逸却仿佛灵光闪现。
对“醒者”的规整与世故加以讽刺,认为那种苛求礼法、拘谨行事之人乃是愚者;而“醉者”虽不合礼度,却有智慧的光芒,表现出诗人对“醉”中自由的由衷赞美。

第五联:“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寄语沉醉中的我辈朋友,太阳落山时就该点起蜡烛。
以“烛当秉”喻人生短暂、光阴易逝,表达“及时行乐”的人生主张,也强调在幽暗世界中,自应执灯自照、照亮自身的精神之路。

整体赏析:

本诗借“醉”与“醒”之喻,对比出两种人生选择:一种是拘守礼法、追逐名利的清醒者;另一种是放达自适、独善其身的醉中人。诗人显然倾向于后者,通过“醉”来逃避污浊现实,寻求精神自由。清醒者追求功名、斤斤计较,反倒显得愚钝;而醉者虽外表放纵,却内心澄澈,反映了诗人超脱物欲、不羁于世的隐逸情怀。诗中语带讥讽,却又含哲理,透露出陶渊明对人间世事的冷眼旁观与超然态度。

写作特点:

本诗善于以象喻理,采用“醉”与“醒”的对比结构,寓言式地展现哲理思辨。语言自然朴素,却深藏机锋,对仗工稳而富于节奏变化。诗中没有直接说理,而是借人物与行为表现抽象观念,使诗意既清晰又含蓄,形成陶渊明独特的“寓理于景”、“融思于情”的风格。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人生不必一味拘泥于世俗所谓“清醒”与“理性”,真正的智慧或许隐藏在表面“醉态”之中。人应在纷扰与沉浮中守住本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为外界评判所扰。陶渊明用“醉”诠释自由,以“秉烛”劝人及时把握光明,也是在提醒我们珍惜当下、自持自照,活出真实的自我。

关于诗人:

Tao Yuanming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

Total
0
Shares
Prev
「饮酒· 其十一」陶渊明
yin jiu xi

「饮酒· 其十一」陶渊明

「饮酒·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