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其十一」
陶渊明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赏析:
这首诗作于晋宋之际,是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第十一首。彼时诗人已归隐田园,历经仕途与乱世之变,对人生的思考日趋深刻。本诗以哲思入诗,借古论今,表达了诗人对名利、养生、死生之理的独特看法,体现出其“达生”与“归真”的人生观。
第一联:“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人们称颜回是仁者,又说荣启期有道心。
诗人引古人入题,借颜回、荣公之名,设下对照,引出后文关于名与实、生与死的深层思考。
第二联:“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两人一生贫穷,不得善终,甚至终老于饥饿。
通过对“仁者”“有道者”现实困顿命运的描写,指出德行并不必然带来福报,引发对传统道德观的质疑。
第三联:“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虽然留下美名,但一生仍然憔悴枯竭。
点出即使流芳百世,也难掩现实人生的苦涩,诗人不为虚名所动,反而生出清醒与淡然。
第四联:“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人死之后什么也不会知道,生前称心如意才是最好。
直陈生死观,强调应重视当下的真实生活,而非死后的虚无声誉。
第五联:“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世人珍重身体如千金之躯,到死时终将一无所有。
讽刺那些过度养生、执念长寿的人,指出生命本质终归消逝,应看淡物质与身体的执着。
第六联:“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裸葬又有什么不好?人应当解脱于世俗表象。
提出一种极端却震撼的自然观与人生观,强调生命的本质与自然的回归,暗含“死生等一,返本归真”的哲思。
整体赏析:
此诗通过对古人颜回、荣公命运的反思,揭示了“有德不必有福”“名声不抵称心”的人生哲理。诗人坦率地提出人生应以“称心”为贵,不必为身后虚名而苦熬一生,也不必执着于长寿与养生。诗中语直理畅,通达豁达之气贯穿始终,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困顿的清醒认知和对生命本真的珍重。陶渊明不以传统道德为圭臬,而以自然之理为衡量标准,展现出他清醒、达观的人生智慧。
写作特点:
全诗以议论入诗,语言质朴而富哲思,用典自然,通俗中见深意。陶渊明善于将对现实与生命的洞察融入诗句,使其言简意深,富于启发性。诗歌的节奏平稳,句式对仗自然,情理交融,以简驭繁,体现了其“真率自然”的创作风格,也显现出其已超脱名利、生死的精神境界。
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应寄托于他人评说或虚名之上,而应在于自身的称心适意与内心的安然自在。陶渊明所追求的,不是刻意苦行或一味顺俗,而是在理想与自然之间寻得精神归宿。在当代快节奏、重功利的生活中,这种“解意表”的智慧尤显可贵,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怎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安顿。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