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 其四」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赏析:
这首诗作于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为《饮酒》组诗中的第四首。彼时东晋政局混乱,刘裕挟天子以令诸侯,篡位之势已显。陶渊明虽身在田园,心中却不免忧国忧民。诗中借“失群鸟”自喻,以“孤松”托志,表现了他在人生漂泊之后坚定归隐、追求精神安顿的情感,也表达了他对坚贞操守的执着信念。
第一联:“栖栖失林鸟,日暮犹独飞。”
黄昏时分,一只惊惶失群的鸟儿仍在孤独地飞翔。
以“失林鸟”象征诗人早年官场漂泊不定、难觅归宿的处境,也映射其孤高独立的精神特质。
第二联:“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它徘徊不定,找不到落脚之地,夜夜哀鸣,愈发悲切。
以哀鸣烘托漂泊的痛苦,表达诗人在人生中期的迷惘与孤独感。
第三联:“厉响思清远,去来何所依?”
振奋高亢的鸣叫,似在向着清幽远方寻求归依,却终究无处可托。
诗人借此提出内心的追问:理想的生活在哪里?他人皆趋名利,自己又应何去何从?
第四联:“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忽见一株孤立的松树,于是收起翅膀,从远方飞来投宿。
“孤生松”寓意归隐田园的理想之地,也象征坚贞不屈的操守。诗人终于找到了心灵归宿,展现出志与境的契合。
第五联:“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狂风中群木凋零,唯有此松树仍荫蔽不衰。
强调“孤松”象征的坚贞品格,讴歌其不随世俗沉浮的精神,正是诗人自我理想的写照。
第六联:“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既已找到理想归宿,便矢志不移,千年不改初衷。
全诗收束于归隐之志的坚定与自足,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安宁与自得。
整体赏析:
这首诗借用一只“失林鸟”的悲鸣与流离,寓意诗人自身早年的仕途不得志与精神漂泊,表达了他对尘世虚荣的深切失望。而“孤松”象征坚贞清高的归隐生活,诗人最终收翮归栖于此,说明他已彻底与世俗权势决裂,回归自然、独立清远。全诗构思深远,寓意深刻,情感内敛却动人,体现出陶渊明“宁可抱真守朴,不为五斗折腰”的人格风骨。
写作特点:
这首诗以象征手法为核心,通过“失群鸟”与“孤松”的意象设定,表现了诗人自喻、自省、自解脱的心理历程。语言古朴自然,情境融合,以物言志,含蓄深远,是陶渊明诗歌中以寓意抒怀、托物立志的典范之作。
启示:
诗人以孤鸟归松自喻,在漂泊与坚持中完成精神的回归,启示我们在人生的动荡与变幻中,应秉持内心的坚守,寻找真正的归属。无论世事如何沉浮,坚持真我、保持独立,才是精神的归栖之地。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