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 其一」陶渊明

yin jiu i

「饮酒 ·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416年。当时刘裕已完成南征北战的多次扩张,正调集全国兵力,准备西伐后秦。他在战争中的屡屡胜利,使其在朝中的地位日益巩固,权力迅速膨胀,甚至朝廷为其所欲予取予求。陶渊明身为隐士,远离仕途,却密切关注国家的命运。他早已洞悉东晋将亡,刘裕篡位只是时间问题。诗人内心悲凉郁结,慨叹人生无常与朝代更替的无奈,但又明白自然规律不可违,悲苦无益,遂寄情于饮酒、淡然处世。这组《饮酒》诗便是在这种矛盾而清醒的心境中写就,其一当作于秋冬之际,既有现实的批判,也有哲理的感悟。

第一联:“哀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人生中的哀伤与荣耀都不是恒定的,总是在你我之间不断更替。
此联道出世事无常的真理,荣辱不定,互相交替,暗寓时局更迭与个体命运难测。

第二联:“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邵平虽种瓜于田间,是否真如曾经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借古人邵平失势种瓜的典故,表达身处田野未必就是失落,过往荣华未必可念,意在消解世俗成败之观。

第三联:“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寒来暑往自然更替,人世间的变迁也正如如此。
将人生比作自然四时循环,展现诗人对生死、荣辱的理性认知与顺应。

第四联:“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通达之人能领会这一道理,便不再困惑疑虑。
点出“达者”之心态,顺应规律,不为外物所困,是陶渊明所追求的超然精神境界。

第五联:“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忽而饮上一杯酒,日复一日自得其乐。
收束全诗,归于“饮酒”之名。既是实写生活的自适,也是象征对纷乱现实的超脱和精神归依。

整体赏析:

整首诗由时局触发而生感叹,从现实纷扰转入人生思辨,继而回归闲适自守的生活态度。陶渊明以“哀荣无定”起笔,揭示人生无常,继以古人事迹与自然规律印证感悟,再以“达”之思想作结,最终回归于“饮酒”之乐,体现出一种“达则自乐”的哲学姿态。全诗层层递进,既有对时政的冷峻观察,也有对命运的深刻思索,最后归于精神的自得,展现出陶渊明从苦闷中悟出的旷达之境。

写作特点:

本诗语言平淡自然,却寓意深远,既写世事无常,又写人道常理。用典恰到好处,如“邵生瓜田”,不仅是古事回忆,更是情境寄托。结构上由感叹、论理至达观,浑然一体,层次分明。最妙的是结尾一转,“忽与一觞酒”,似轻描淡写,实则深含对现实的反抗与超越,是陶渊明式的诗意人生写照。

启示:

《饮酒·其一》不仅体现了陶渊明超然物外的处世之道,也启示我们在人生起伏、世事更替之中,不妨以一颗通达的心去面对,用精神的宁静抵御外界的扰攘。如同他所说,“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顺应自然之理,内守精神之安,或许正是乱世中最坚实的生活之道。

关于诗人:

Tao Yuanming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

Total
0
Shares
Prev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陶渊明
wu shen sui liu yue zhong yu huo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陶渊明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

Next
「饮酒 · 其四」陶渊明
yin jiu ii

「饮酒 · 其四」陶渊明

「饮酒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