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杜甫

ye wang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杜甫

赏析:

《野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当时杜甫身居成都草堂,目睹边疆战乱不断,吐蕃军队骚扰四川边境,内忧外患交织。杜甫年近花甲,身患疾病,虽心系国事却无力投身军政,感慨年华将逝、报国无门。此诗正是他在这样一种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心境下写下的作品。

第一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西山上白雪皑皑,三座边城驻守着戍卒;南浦清澈的江水静静流淌,横跨江面的万里桥依旧矗立。
首联描绘诗人所见的远近风光,既展现了西山的雪景,也点明了三城戍守的紧张局势。接着写近景,百花潭的清江静静东流,万里桥横亘江上,流露出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矛盾氛围。

第二联:“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国内战乱四起,与我的弟弟们天各一方;我身在天涯,思念亲人,泪水潸然而下。
这一联抒发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战乱使家人各自飘零,音信断绝,诗人以“一身遥”写尽自己漂泊无依、孤苦无助的处境,情感悲切。

第三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年华已晚,身体多病,唯有苟延残喘地活着;至今未能为国家尽一分微薄之力。
诗人由忧亲转入忧国,满怀忠君之心,却因年迈多病而无法有所作为,内心愧疚不已。“涓埃”自谦之词,表现诗人虽心忧国家,却感叹无力回报朝廷的愧疚之情。

第四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我骑马出郊远望,满眼萧条景象,世事衰败,令人不忍卒睹。
尾联回归到眼前的现实,借景抒情。诗人极目远望,目之所及皆是因战乱而变得冷落荒凉的景象,表现了对国势日衰、民生凋敝的深切忧虑。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起首写景,次联抒情,三联议论,尾联再回写景,行文层层递进,感情愈加深沉。诗人将对亲人的牵挂、对自身年老多病的无奈、对国家衰败的忧思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切厚重的悲慨之情。全诗虽无激昂之词,却在沉郁的语调中展现出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高尚情怀。

写作特点:

  1.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全诗以“望”为线索,由远及近,实景与心境交相辉映,极具感染力。
  2. 感情深沉,层层递进:诗人从家国之忧,到年老多病的自叹,最后升华到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情感愈加浓烈,思想更为深刻。
  3. 用典自然,寓意深远:“三城戍”“万里桥”等地名富有历史文化意蕴,烘托出战乱不断的背景。
  4. 语言质朴,意境苍凉:诗人通过平实的语言,展现出自身处境与社会动荡的双重苦闷,格调沉郁顿挫,感人至深。

启示:

这首诗以杜甫的个人感慨折射出战乱年代无数漂泊之人的悲苦与无助。诗人虽年老多病,仍时刻心系国家、忧虑民生,展现了崇高的家国情怀。作品提醒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仍要心怀责任,关注社会,秉持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关于诗人:

Du Fu

杜甫(712 - 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Total
0
Shares
Prev
「天末怀李白」杜甫
tian mo huai li bai

「天末怀李白」杜甫

「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杜甫 赏析:

Next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wen guan jun shou he nan he bei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