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瑟怨」温庭筠

yao se yuan

「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

赏析:

这首诗出自晚唐著名词人温庭筠之手。温庭筠以善写婉约词而著称,《瑶瑟怨》是其诗中极富代表性的一首闺怨小诗。诗人通过对秋夜清景与远雁之声的描摹,描写了女子夜不能寐、遥思远人、情寄无所的复杂心理,语意精微,情韵绵长,是晚唐闺情诗的佳作。

第一联:“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冰凉的竹席与银白的床榻中,辗转反侧,梦也难成;夜空澄澈如洗,月色似水,浮云轻轻飘动。
这一联通过女子无法入梦的孤独感入笔,环境描写与内心情绪完美融合。梦本应是情感寄托之地,而连梦中相会都未能成行,可见思念之深与心境之凉。夜色描写轻盈清澈,却反衬女子内心的沉重与幽怨。

第二联:“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雁阵的啼鸣远远地传来,飞向那潇湘遥远之地;高高的楼阁中,明月自照,唯她孤身独坐。
雁为传书之使,这里一声雁鸣牵动情思,遥想远方之人。潇湘地名常寓远别愁情,进一步增强距离感。末句以“月自明”写明月如故,而人事已非,愈显楼中女子的孤寂。月光普照,惟无人共赏,哀情至此不言自显。

整体赏析:

整首诗不以浓烈之笔直抒哀怨,而以清冷之景、淡远之声,描绘了女子独夜思人、梦断心伤的情怀。温庭筠擅长以清丽的语言描写闺中幽怨,营造空灵幽美的意境。诗中女子未曾露面,却宛然若现,她的情感、她的身影、她的寂寞,都借由夜色与雁声传达而出。由梦难成到雁声远去,再到明月独照,情绪层层递进,宛如水波微澜,愈涌愈深。

十二楼的意象,一方面指代高楼美人所居,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孤高与隔绝。在明月的照耀下,楼中人与外界的联系愈显微弱,终至沉默空灵,只余清辉笼罩,与无尽愁思共鸣。

写作特点:

温庭筠以细腻的语言、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以及婉转含蓄的构思,展现了晚唐闺怨诗的典型风貌。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前后呼应自然。在表现手法上,通过“梦不成”写内心波澜,通过“夜云轻”“雁声远”“月自明”写时空氛围的空旷和寂静,情由景生,景因情动,形成一种虚实交织、远近相生的艺术效果。诗中既有视觉之静,又有听觉之动,动态与静态交织,更增强了情绪的传达力。诗意含蓄婉转,令人读后低回不已,堪称温词中之精品。

启示:

这首诗以清冷之景映照深情之思,展现了情感在时间与空间中无声流转的悲怆之美。诗中女子不以言语倾诉哀怨,而是借由无法入梦的孤独、雁声南去的空寂、楼中明月的清冷,构建出情感的深邃维度。它启示我们,真正的情感往往无声,却最为绵长动人;而诗的魅力,也正在于这种含蓄与空灵之间的情绪共鸣。读这样的诗,不只是感受古人之情,更是一次对自身内心世界的静观与体悟。

关于诗人:

Wen Ting-yun

温庭筠,约813-870年,山西祁县人。温庭筠是晚唐词的专业作者,其成就和影响都在诗之上,曾被誉为“花间鼻祖”。年轻时才思敏捷,但行为放荡不羁,出入歌楼妓院,才华多半消磨在这些生活中。因得罪权贵,终生不得志。常为人代笔,以文为货,曾两为县尉,终于国子助教。

Total
0
Shares
Prev
「苏武庙」温庭筠
su wu miao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温庭筠 赏析:

Next
「利洲南渡」温庭筠
li zhou nan du

「利洲南渡」温庭筠

「利洲南渡」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温庭筠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