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楼 · 其三」
张仲素
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赏析:
《燕子楼·其三》是《燕子楼》三首组诗中的最后一首,延续前作的深情哀思,以时令变迁引发感叹,从飞雁归洛与燕子归来写起,触景生情,再转入对自身境遇的体察与叹惋。全诗以婉转含蓄的笔法,呈现关盼盼青春虚度、哀思不绝的深沉情怀。
第一联:“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刚刚看到鸿雁从洛阳飞回南方,又见燕子归来,正值春社将近。
这一联通过对时节变化的描写,唤起对往昔的回忆与失落。鸿雁南飞,诗中设想它们来自洛阳,是因为张愔的墓在那里,暗含思念之意。燕子归来,正值春社时节,它们双宿双飞,与盼盼独居燕子楼成强烈对照。这一“鸿雁”与“玄禽”所带来的感触,不仅引出对人事无常的感叹,也巧妙地将时间的流逝嵌入情感叙述中。
第二联:“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我对瑶瑟玉箫毫无心绪,让它们蒙上灰尘与蛛网。
这一联由景入情,以“无意绪”写内心的寂寞与空虚,表面淡然实则哀苦。“瑶瑟玉箫”为昔日歌舞之器,如今尘封不理,象征青春与爱恋的远逝。这不仅表现出盼盼对昔日华丽生活的彻底放弃,也体现她感情上的沉寂与自我放逐。蛛网与灰尘成为无声的岁月注脚,凝固了漫长的思念与寂寥。
整体赏析:
全诗由时节更替的写景引发对过往的回忆与叹惋,在鸿雁与燕子之间构建出深层次的时空对照:一边是秋雁带不来亡人消息,一边是春燕成双归来却更显孤寂。诗中既有对逝者的沉痛思念,也有对自身青春流逝的哀叹,写景似冷,实情深挚。后两句不写悲伤,却胜似哭泣,以物象代情感,将盼盼寂寞而坚守的形象刻画得极为动人。整首诗语淡情深,婉曲而有致,极具感染力。
写作特点:
- 融情于景,虚实交织:开头两句以春秋交替之景入诗,实为内心情感的投射,使得景物与心境高度统一。
- 象征手法,极富意蕴:瑶瑟玉箫本为雅乐之器,却任其积灰蒙网,象征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失落与被遗忘。
- 章法巧妙,情感递进:由景及情、由外及内,层层推进,将盼盼十年守楼的心境层层剖开,余味无穷。
启示:
第三首诗以感时之笔写人情之深,借春归秋去、燕至雁回等自然之象,引出对逝者的怀念与对自身命运的清醒认知。关盼盼虽不言悲,却句句藏情,以静默抗衡喧嚣,以坚守拒绝虚妄,令人敬佩。它启示我们,真正的忠贞并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历经岁月风霜后仍不改的心意与信念。诗的沉静背后,是一种更为深沉、坚韧的情感力量。
关于诗人:
张仲素(约769 - 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