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楼和张仲素 · 其一」
白居易
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应张仲素所作《燕子楼》的三首诗中的第一首,描写的是关盼盼在张愔去世后独居燕子楼的情景。关盼盼经历了漫长的孤独与哀愁,尤其是无数个不眠之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她在寂寞中的心境以及对张愔的深切思念。
第一联:“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月光洒满床铺,窗帘上结满霜花,只因被冷灯残照,便起身收拾床铺。
诗人通过“满床明月”和“满帘霜”来描绘寒冷秋夜的凄清与孤独。月光和霜花的映照,让这寂静的夜晚愈发显得漫长和冷清。诗人还通过“被冷灯残”这一细节,描写了盼盼因寒冷与灯火已微弱的环境,不得不起身收拾床铺,既体现她的孤单无依,也反映她曾为张愔拂床的过去,如今一切都改变了,孤独与岁月的流逝让她只能面对自己。
第二联:“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燕子楼中的霜月之夜,秋来秋去,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漫长的夜晚似乎永无尽头。
后两句写盼盼在孤寂的秋夜里久久无法入眠,与其他住在燕子楼的人形成对比。别人安然入睡,唯独她因失眠和思念,感受到霜月之夜的漫长与凄凉。这种痛苦与孤独只有在深深的思念和愁绪中才能够深刻体会,其他人无法理解她的感受。
整体赏析:
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关盼盼的孤独与心境的深沉。第一联通过月光和霜花的细节,突显了盼盼所在的环境的寒冷与空寂,并通过她“拂卧床”的动作,表达了她生活的变化和内心的无奈。第二联则通过对比,表现了盼盼因思念张愔而在漫长的秋夜中难以入眠,感受到时间的沉重与孤独。诗人没有直接描述她的感情,而是通过环境与细节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写作特点:
- 细腻的环境描写:诗人通过“满床明月”和“满帘霜”等自然景象,渲染了孤寂的氛围,赋予秋夜与霜月特殊的情感色彩。
- 对比手法:通过对盼盼失眠和其他人安睡的对比,突出了她的孤独与内心的痛苦。
- 隐喻与象征:月光、霜花和灯火等元素不仅描绘了物理环境,也象征着盼盼的孤独、心境的凄凉和时间的漫长。
启示:
这首诗通过关盼盼在孤独夜晚中的体验,映射了人们在孤寂和思念中的痛苦与挣扎。尤其是在失去所爱之人后,时间变得格外漫长,夜晚变得无比沉重。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孤独与思念的无尽延续,也提醒我们珍惜与亲人、爱人相伴的时光,因为一旦失去,孤独和寂寞将成为难以承受的痛苦。
关于诗人:
白居易(772 - 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人称白傅。原籍太原,后徙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其诗有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等类,也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