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晴晚望」贾岛

xue qing wan wang

「雪晴晚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贾岛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诗人贾岛以雪后的山野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寒寂的冬日景象。贾岛早年为僧,后虽还俗,但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常在荒山古寺栖居。诗中流露出的孤寂之感,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他心境的映照。

第一联:“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独倚竹杖眺望雪霁天晴,只见溪水上的白云层层叠叠。
诗人立于山间,倚杖远眺,雪后天晴,万物皆被白雪覆盖,显得格外明净幽静。溪水上空,云雾缭绕,层层叠叠,渲染出高远深邃的意境,为全诗奠定了清冷淡远的基调。

第二联:“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樵夫正走回那白雪覆盖的茅舍,闪着冷光的夕日缓缓沉落在峻峭的山峰后。
“归”与“下”两个动态词,赋予画面生机。寒冷的夕阳映照在高耸的山峰之上,显得孤寂而壮美,而樵夫踏雪归家的身影,则为这寂静的雪山增添了一丝生活气息,使画面动静结合,更具韵味。

第三联:“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山冈上野火正在燃烧,断断续续的烟雾缭绕在岩石间的古松之间。
诗人视线转向远处,野火灼烧枯草,红光跳跃,与雪色形成强烈对比。而岩石缝隙中的古松挺拔屹立,烟雾袅袅,使画面更显层次丰富。“断烟”不仅描摹了景象的变化,更暗示了诗人心境的游离与思绪的飘忽。

第四联:“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折返回山寺的路上,远远传来悠扬的暮钟声。
诗人在饱览冬日雪景后,踏上归途,远处山寺的钟声悠然传来,打破了山林的寂静,也增添了几分禅意。这一收笔,不仅使画面富有动感,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幽寂与归隐情怀。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后山野的幽寂景象,全诗虽未直接抒情,但透过寒山、残雪、归人、落日、暮钟等意象,营造出空旷、寂寥的氛围。诗中既有静景的清幽,也有动态的生机,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与独特感受。结尾以暮钟收束,使整首诗更具余韵,引人遐思。

写作特点:

  1. 动静结合,层次分明:诗人通过“倚杖望”“野火烧”“樵人归”“寒日下”等动态描写,使画面富有变化,打破了单调的静景,使诗歌更加生动。
  2. 对比鲜明,映衬意境:雪后的寒冷与燃烧的野火、寂静的山野与归人的足迹、苍松的挺拔与烟雾的缥缈,均形成鲜明对比,使诗歌意境更加深远。
  3. 结尾点题,余韵悠长:诗歌最后以“闻打暮天钟”作结,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还营造出深邃幽远的禅意,耐人寻味。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自然之美的空灵与深远,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雪后的清冷,夕阳的孤寂,暮钟的悠远,都映衬出诗人淡泊出世的心境。它提醒人们,在喧嚣的尘世之外,还有一方净土,能让人回归内心的平静,感受生命的沉静与深远。

关于诗人:

贾岛(779 - 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自号碣石山人,范阳(今北京大兴)人。早年为僧,法名无本。后游东都,受韩愈赏识而还俗,屡试不第。开成二年(837),曾任遂州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后改任普州司户参军,未受命而卒。贾岛的诗多写枯寂之景、穷愁之情,颇多寒苦之辞,为当时著名的苦吟诗人。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有“三年得两句,一吟泪双流”的自我评价。与孟郊齐名,世称“郊寒岛瘦”。贾岛对后世影响颇大,晚唐诗人有效其体者,南宋江湖诗派奉之为“唐宗”。

Total
0
Shares
Prev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柳宗元
yu hou xiao xing du zhi yu xi bei chi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柳宗元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柳宗元 赏析:

Next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
su luo shi ting ji huai cui yong cui gun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