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赏析: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年),杜牧即将从宣州返回京城,裴坦则将前往舒州担任判官。作为朋友,杜牧为裴坦送行,并赋诗表达送别之情与内心的惆怅。
第一联:“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温暖的阳光照耀,融化的积雪已经消失一半,行人的马蹄声响,芳草萋萋。)
描绘了初春的气候与自然景象,展现出送别的时节,暖阳、泥泞、芳草和马蹄声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情感也在其中悄然流露。
第二联:“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九华山的道路上,云雾遮掩着寺庙,清弋江的村庄,杨柳轻拂桥面。)
以两幅画面展示了裴坦行程中的景象,九华山和青弋江村的描写,富有地方特色,增添了送别的氛围。景色的描写衬托了诗人对友人行程的关切与依依惜别之情。
第三联:“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你的志向如鸿雁一般高远,我的心情却如挂旗在风中,摇摆不定。)
通过对比两人不同的心境,裴坦充满信心与朝气,而杜牧则感到内心的摇摆与无所依托,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第四联:“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我们一起从京城来,却无法一同回去,故乡迎来春天,却是无尽的寂寞。)
表达了自己将与朋友分离、即将回到空寂的京城的感受,诗人通过与裴坦的分离,表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不舍。
写作特点
- 景与情结合,画面生动
诗人巧妙地通过景色描写来衬托情感,从初春的景象到裴坦即将踏上的旅途,每一处景物都与情感相呼应,景中藏情。 - 对比鲜明,情感深刻
通过“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的对比,展现了两人截然不同的心境,裴坦的高远志向与杜牧的内心失落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情感更加深刻。 - 情景交融,反衬法巧妙
诗人通过描写生动的春日景象与内心的孤独心情形成强烈对比,以景物反衬人物的愁绪,情景交融,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力度。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写,突显了送别的情感。在美丽的江南春景中,诗人的内心却是愁绪重重,表面上的生机勃勃与内心的孤寂形成强烈对比。通过景色的渲染,诗人将离别的痛苦与孤独感深入表现出来,展现了诗人面对别离时的复杂情感。整首诗的景与情交织,音韵回环,使得离别的情感愈加生动鲜明。
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生活中的离别常常伴随着复杂的情感。在欢快的外界景象中,内心的孤寂可能更加凸显,这种反差让人对离别产生更深的共鸣。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传达了季节的更迭,也折射出了人心的波动,给我们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反思情感的启发。
关于诗人:
杜牧(公元803 - 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时进士,历官弘文馆校书郎,州刺史,中书舍人。晚唐诗人中,他是有自己特色的一人,后人并称李商隐与杜牧为“小李杜”。其诗明媚流转,富有色泽,七绝尤有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