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

xi wen hua men jiu jia weng

「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岑参

赏析:

公元751年,岑参随高仙芝远赴西域,任职安西节度幕府。经过近两年的戎马生涯,他与幕僚一同来到春光明媚的凉州(今甘肃武威),暂歇于花门楼馆驿。途中,诗人见一位七旬老翁在酒店门口卖酒,触景生情,随即写下这首轻松幽默、别具风味的小诗。这首诗展现了盛唐边塞和平安定的风貌,也折射出诗人面对艰苦军旅生活时,依然保持的豁达与乐观。

第一联:“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七十岁的老人依然当垆卖酒,花门楼前摆满了成百上千的酒壶酒瓮。

开篇以白描的手法,呈现凉州驿站前的一派繁荣景象: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仍精神矍铄地守着酒肆,当垆卖酒。门前堆满成百上千个装满美酒的壶和瓮,热闹非常。这幅生动的市井风俗画,洋溢着盛唐时期边塞和平安定的祥和气息,也为下文的风趣“戏问”埋下伏笔。

第二联:“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路旁的榆树结满了像铜钱一样的榆荚,摘下一串来买酒,你肯不肯呢?

诗人信手拈来路边春景,看到榆树新发的榆荚,因其形似铜钱,便即兴发挥,玩笑般地问老人:如果我用这些榆荚来换你的美酒,你愿意吗?这一问既天真诙谐,又带着几分洒脱不羁,将旅途的疲惫一扫而空。诗人在寻常景物中发现诗意,并用轻松幽默的口吻点染生活情趣,透出盛唐时代人们开朗豁达的性情。

整体赏析:

这首诗风格清新,别具一格,是岑参边塞诗中难得一见的轻松诙谐之作。它既不同于他笔下边塞征战的慷慨悲壮,也不似传统送别诗的离情别绪,而是以风俗画的形式,描绘了凉州花门楼前一幅温暖生动的市井画面。诗中既有对边地和平景象的欣喜,也有对美酒与春色的欣赏,更有对人生的豁达幽默。它以生活化的场景、诗意化的想象,将现实与幻想、日常与诗意巧妙结合,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写作特点:

  1. 白描入诗,风俗画卷:用极为朴素的语言描绘凉州花门楼前的日常景象,将人物音容笑貌、环境氛围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2. 口语入诗,生动活泼:全诗语言口语化,犹如诗人与老人面对面闲聊,平易近人却妙趣横生。
  3. 诗意想象,幽默风趣:将路边榆荚比作铜钱,用“榆钱沽酒”的戏问点染情趣,化平凡为神奇,富有生活气息又充满童趣。
  4. 虚实结合,虚实相映:实写老翁卖酒的场景,虚写榆钱换酒的想象,现实与幻想交错,让诗歌充满灵动感。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诗歌的题材并不局限于宏大叙事或深沉抒怀,日常生活中的寻常景物、平凡人物,也能成为诗意的载体。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与趣味,以幽默风趣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与事,平淡无奇的场景也能被赋予诗意光彩。真正的诗意,不仅存在于崇高或悲壮之中,更存在于对寻常生活的独特发现与深情热爱里。

关于诗人:

Cen Can

岑参(715 - 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漫游京洛河朔。岑参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与高适一起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

Total
0
Shares
Prev
「碛中作」岑参
qi zhong zuo

「碛中作」岑参

「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参 赏析:

Next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xing jun jiu ri si chang an gu yuan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 释义: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