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xi sai shan huai gu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 一片降旛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当时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面对这一历史名地,诗人触景生情,追忆晋灭吴时的历史风云,并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分裂割据局势的深刻反思和对国家统一的赞美之情。

第一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当年王濬率楼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顿时黯然消退。
诗人以寥寥数字勾勒出晋灭吴的壮阔场面,“下”与“收”相对,突显王濬水军气势之盛,东吴政权迅速瓦解之快,气势磅礴。

第二联:“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
那原本横锁江面的千寻铁链早已沉入江底,如今只剩一面降旗出现在石头城上。
此联续写战局细节,描绘了东吴当年设防的天险与其终究难逃覆灭命运的对比。通过视觉化意象,强化了兴亡盛衰的反差。

第三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世间多少次为往事叹息,而山川却依旧枕着寒冷江水静静存在。
写诗人由盛衰转向感慨历史兴亡的无常,对比“人世”的变迁与“山形”的恒久,强调世事如烟、山川如旧,引发无尽伤怀。

第四联:“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如今国家一统、四海为家,而昔日的战垒只剩秋风中芦荻萧萧。
尾联以今昔对比作结,抒发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欣慰,也借荒芜的战场遗迹警示世人珍惜当下和平安定的局面。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西塞山为线索,借古讽今,追忆三国末期晋灭吴的历史,映射现实政治。刘禹锡采用“怀古”之体,开篇即写王濬水军南下,东吴迅速覆灭,以磅礴气势拉开历史画卷;接着写战争的残酷和吴国防线的崩溃,以具体细节再现历史;中间两句由古入今,引发对时局变迁的感慨;结尾则升华为统一之下的感怀,沉稳而深远。

诗中虚实结合、古今互映,通过宏观历史与眼前景象的融合,展现出极强的画面感与历史纵深感。诗人不单在叙述事件,而是借古讽今,针砭现实,体现出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写作特点:

  1. 用典精巧,纵横捭阖:诗中借王濬灭吴之事为引,史事与现实交织,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
  2. 对比鲜明,今昔互照:“王气黯然”与“四海为家”,“山形依旧”与“人世几回”形成多组对比,增强了诗意的深刻性。
  3. 意象鲜明,笔力遒劲:“千寻铁锁”、“降幡出石头”、“芦荻秋风”等意象具体而富有张力,使诗充满视觉与情感的冲击。
  4. 以景寓情,寓意深远:借古地西塞山,引出兴亡变迁,从历史深处发出对国家统一的颂赞与对分裂局势的隐忧。

启示: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追忆与感怀,引导人们认识到国家统一的可贵,分裂割据的必然失败。诗人站在时代的高度,警示现实、讽刺野心,将个人情感融入国家命运之中,展现出一种宏阔的历史视野和高尚的政治情操。诗中那种将历史纳于笔底、将现实寄于古事的写作方式,至今仍值得借鉴与思考。

关于诗人:

liu yu xi

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中山无极(今属河北)人,后迁洛阳。唐代中叶进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这一时期具有独特成就的诗人。在他的创作中,不乏反映时事和民间疾苦的诗篇。艺术上,他既能继承前代优秀的文学遗产,又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语言明快活泼,节奏响亮和谐,风格雄浑爽朗,为时人所推重,誉之为“诗豪”。尤其是仿民歌的《竹枝词》,于唐诗中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

Total
0
Shares
Prev
「乌衣巷」刘禹锡
wu yi xiang

「乌衣巷」刘禹锡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 赏析:

Next
「蜀先主庙」刘禹锡
shu xian zhu miao

「蜀先主庙」刘禹锡

「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刘禹锡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