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当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永州发现冉溪风光幽美,便迁居于此,改其名为“愚溪”,并写下多首“愚溪诗”。此诗正是他迁居愚溪之后的作品,题为《溪居》。
第一联:“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长期被官场的礼法仪节所束缚,如今有幸被贬谪到这蛮荒南方之地。
开篇便以反语出之,“久为”透露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而“幸”字则深藏着被动与无奈。这句看似轻松,实则寄托了对朝政失望之情。
第二联:“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平日里与耕作人家为邻,偶尔像是山林间的隐者。
写的是贬居之后的田园生活,既亲近自然,又不脱尘世,流露出一份难得的清幽,然而“偶似”二字点出这只是短暂幻象,并非真正归隐的心安。
第三联:“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清晨耕地除草,沾满露水;夜晚划船归来,船舷敲击溪中石头作响。
描绘了诗人日常的劳作与游赏,景象虽美,却透着一份孤独。“晓耕”“夜榜”的错落安排,也加深了生活节奏的空寂与沉郁。
第四联:“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行来走去不见人影,独自对着碧蓝的楚地长空高歌。
这一联境界豁然开朗,却充满寂寥,诗人以“长歌”排解愁绪,却难掩失落,末句宛如长叹,楚天碧色只是孤影的陪伴。
整体赏析:
全诗看似写隐居田园的闲适生活,实则暗藏哀怨。柳宗元以“乐”写“悲”,借溪居之乐来掩盖仕途失意之痛。他虽寄情山水,却难掩心中孤愤,从“幸此南夷谪”的反语开始,到“长歌楚天碧”的怅然终结,字里行间充满对人生际遇的叹惋。这种情感既隐忍又深远,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写作特点:
- 寓悲于乐,以静写动:表面是溪边生活的自得其乐,实则借写闲适映照内心的孤寂,情感深藏不露,愈显厚重。
- 语言平淡含蓄,意境悠远:“晓耕”“夜榜”等生活化细节赋予诗句真实质感,而“长歌楚天碧”又将情绪拔高至苍茫天地间的沉吟。
- 巧用对比和反语:“幸此南夷谪”看似轻松,实则沉痛;“偶似山林客”则写出身处凡尘却不得脱俗的无奈。
启示:
柳宗元在逆境中仍不失对自然与自由的热爱,他借自然风光来映照人生的际遇,流露出虽被贬谪却不甘沉沦的精神境界。这种以美景自遣、以淡语藏忧的表达方式,启示我们在生活遭遇困顿时,仍应怀抱内心的清明与诗意,坚守人格的独立与高洁。
关于诗人:
柳宗元(773 - 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是唐代进步思想家、优秀文学家和革新政治家。他出生前十九年,爆发了使唐朝由盛而衰急遽变化的安史之乱。后来的永贞革新的失败是历史的悲剧,这个悲剧断送了柳宗元的政治前途,却使他跻身于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