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赏析:
这首诗作于战乱之后,诗人经历了十年的离乱,与表弟在动荡的时代中意外重逢。安史之乱及随后的藩镇割据,使得亲人流离失散,这场久别重逢虽令人欣喜,却也充满了人事沧桑的感慨。诗人以简练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久别重逢的喜悦、对往昔的追忆,以及再度分别的惆怅,折射出乱世中的离散之苦。
第一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经过了十年的战乱颠沛,如今我们都已长大,竟然意外重逢。
诗人开篇便点明“十年离乱”这一背景,勾勒出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流离之苦。幼年分别,如今长大成人,重逢的喜悦中夹杂着对沧桑变迁的感慨。
第二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初次相见竟不相识,惊讶地询问姓氏;听到名字才渐渐忆起昔日的容貌。
这一联生动再现了久别重逢时的情景。因岁月更迭,容貌已不似当年,竟然需要询问姓氏才能确认身份。听闻名字后,往昔的回忆才缓缓浮现,表现出时间对人的改变以及战乱带来的疏离感。
第三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自分别以来,世事变幻莫测;待交谈告一段落,已是黄昏,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
“沧海事”象征世事浮沉,乱世中的人生际遇多舛。两人久别重逢,言谈间诉说着这十年的变故,然而时间飞逝,不知不觉间夜幕已至,暮钟声响,点出时间流转之快,也暗示着离别将至。
第四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明日你将踏上巴陵古道,前方的秋山不知有多少重?
这句既是送别之辞,又透露出未来的渺茫。“巴陵道”象征着新的旅程,而“秋山又几重”则象征着重重阻隔,既是地理上的障碍,也是人生离合的不确定性。这一问句既道尽离别的不舍,又寄寓对未来的叹息。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战乱中的久别重逢与无奈分别。诗人抓住重逢时的细节,如认不出彼此的瞬间、交谈的投入、暮钟响起时的恍然,以及即将分别时的惆怅,展现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全诗情感递进,由惊喜到追忆,由交谈到离愁,层层深入,真实自然。诗人既描绘了个人的情感波澜,也映射出战乱带来的离散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写作特点:
- 叙事抒情相结合:全诗通过具体情境描写,展现了久别重逢与即将分别的全过程,情感真挚自然。
- 层层递进的情感描写:从惊讶到回忆,从交谈到离愁,层层推进,使诗歌富有节奏感和层次感。
- 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暮钟象征时间流逝,秋山象征未来的离别阻隔,景物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
- 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诗句简练含蓄,却能勾勒出乱世之中聚散离合的深远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启示:
这首诗以战乱背景下的亲人重逢为线索,表达了人世无常、离合难测的感慨。在动荡的时代,个人命运如浮萍般飘零,久别重逢的喜悦转瞬即逝,随之而来的又是新的离别。这不仅是诗人的个人经历,也是乱世中无数人的共同遭遇。诗歌提醒人们珍惜相聚的时刻,同时也让人深思,面对变幻莫测的人生,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情感与归属感。
关于诗人:
李益(748 - 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或列入“大历十才子”,他写边塞题材的作品最为有名,尤以七言绝句见长。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