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二首 · 其一」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是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李商隐的无题诗多写男女情感,而本诗表现了恋人之间相知相爱却无法长相厮守的复杂情感。诗中既有对昨日相聚的回忆,也有今日别离后的相思,情感真挚细腻,余韵悠长。
第一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昨夜星光璀璨,夜风轻拂,我们在画楼西侧、桂堂东边共度良宵。
诗人以回环往复的“昨夜”二字,营造出温馨而略带惆怅的氛围,回忆昨夜的美好时光。画楼与桂堂的描绘,点缀出典雅华贵的环境,暗示宴会的高雅气氛。
第二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身上虽无彩凤的双翼,无法比翼齐飞,然而两心相知,感情息息相通。
此联以“彩凤双翼”比喻恋人相守的愿望,以“灵犀一点”喻指心灵相通,即便身隔千里,也能感知彼此的情意。这两句成为千古流传的爱情名句,深刻描绘了相思的矛盾心理——既痛苦于分离,又欣慰于心意相通。
第三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宴会上,你我隔座相对,送钩嬉戏,春酒微醺暖人心;众人分组射覆,烛光摇曳,增添热闹气氛。
此联描写宴会上行酒令、射覆等游戏,烘托了欢快热烈的氛围。蜡灯通红,映照着热闹的场面,却也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昨日的欢乐,今日回忆起来,徒增惆怅。
第四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可叹啊,五更鼓响,便要赶赴官署点卯;策马奔走于兰台,宛如随风飘转的蓬草。
诗人用“听鼓应官”点明别离的原因,他并非厌倦仕途,而是身不由己,宦海沉浮如蓬草飘零,隐含着身世飘零的感慨,也衬托出离别的无奈。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时间的转换为线索,从昨夜的相聚到今晨的别离,层层递进,表现了恋人间既甜蜜又苦涩的情感。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宴会场景的再现以及内心活动的展露,呈现出爱情的微妙心理——从欢聚的美好,到分离的痛苦,再到心灵的慰藉。全诗情感含蓄深远,婉转凄美,展现出李商隐诗歌的典型风格。
写作特点:
- 回环往复,层层递进:诗歌从昨夜相聚到今日相思,循序推进,展现情感的起伏变化。
- 妙用比喻,意境深远:以“彩凤双翼”喻指恋人相守的渴望,以“灵犀一点”比喻心灵相通,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宴会的欢声笑语与别后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使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启示: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无奈,提醒世人,真挚的感情不只在相守时体现,更在相知相惜中得到升华。现实中,我们往往身不由己,但只要彼此心意相通,即便分离,也不会感到孤独。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恋人间的依恋,也折射出人生中的聚散无常,让人读来感慨万分。
关于作者:
李商隐(813 - 858),字义山,晚唐大家,擅骈文,尤工诗。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人。少年时,境况极为艰难九岁丧父,所谓“浙水东西,半纪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