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陶渊明

wu shen sui liu yue zhong yu huo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408年夏秋之际,当时陶渊明44岁,寓居于上京(今江西九江)。六月中旬,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他原本居住的草庐付之一炬,所有家产荡然无存,一时间竟只能栖身于门前的舫舟之中。这首诗便是他在经历此番劫难后的感怀之作。虽然遭遇突变,但诗中不乏豁达宁静之情,也有深沉反思与现实的回归,表现出诗人于逆境中仍保持着人格的坚守与隐逸的志趣。

第一联:“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茅屋寄居在僻静的巷子中,我甘愿舍弃那富贵堂皇的楼阁。
开篇点明生活环境的清贫与隐退的决心,诗人自觉与富贵无缘,内心却甘之如饴,表现出他自愿退隐、宁静淡泊的处世态度。

第二联:“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正值盛夏,疾风骤起,林中屋舍顷刻间被大火吞噬。
描写火灾来势之猛,居所全毁,为全诗转折点,也揭示出人生无常与灾变无告。

第三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整座宅邸化为乌有,唯有门前的船只还可暂栖身。
表现出遭遇灾难后的贫困窘状,但笔调并不哀怨,反而淡然述之,体现诗人“乐天知命”的精神。

第四联:“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长夜初秋,天高月明,明月高悬,仿佛也慰藉着内心的孤清。
在静谧的秋夜中,诗人以自然美景对照身世沧桑,生发出一种空灵高远之感。

第五联:“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园中瓜果菜蔬刚开始重新生长,因火受惊的鸟儿尚未飞回。
描写火后景象,草木恢复缓慢,惊鸟未返,暗寓世事难测、万物有灵。

第六联:“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半夜我伫立远望,思绪绵长,仿佛目光穿越九重天宇。
情感在此达到高潮,从平静转入沉思。火灾虽未被直诉伤痛,但“遥念”与“一盼”流露出内心的波澜。

第七联:“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我自幼便怀抱孤高不群的志节,一晃已四十多年过去。
开始回顾一生,强调自我性格的刚直孤介,并非一时隐逸,而是本性使然。

第八联:“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形体随自然变化而老去,唯有心灵依旧孤清清闲。
对身体与精神的区分,感叹人生变化,身世浮沉,但心志如旧,表达了对精神独立的坚持。

第九联:“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真正的贞正与坚韧,来自内在品质;外在如玉石者,反而未必真坚。
以玉石作喻,强调内心的坚贞胜于表面的光彩,这是一种道德自信,也是人格坚守。

第十联:“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想起往昔从东门归来时,家中尚有余粮,田中还有夜宿之处。
回忆从前虽清贫但不至于动荡潦倒的日子,夹带一丝今昔对照的惋惜。

第十一联:“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那时鼓着肚皮安然无虑,清晨起身耕作,傍晚归家安眠。
描写理想生活的日常状态,自足闲适,是陶渊明田园梦的真实写照。

第十二联:“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如今既然再遇不上那样的太平光景,那就安心灌溉我这片小园吧。
全诗回归现实,以“灌园”作结,体现一种接受命运、不失自我操守的从容与豁达。

整体赏析:

整首诗结构紧密,情感起伏层层推进,既有生活苦难的写实,又有哲理性的回望和感悟。在描写房屋被焚后的现实困顿时,诗人并未沉溺于哀怨,而是通过对秋夜、田园、人物命运的沉思与描摹,将一次突如其来的灾变升华为一场人生的顿悟。他回顾自身孤介的性格,慨叹世途不遇,最终仍归结于“灌我园”的归隐志趣。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陶渊明在苦难中保持人格独立、理想坚定的可贵品格。

写作特点:

此诗语言清淡而富韵味,情感含蓄中见真情。结构上由现实入手,再进入精神层面的省思与历史回顾,最后又回到现实之中,形成首尾呼应之势。意象方面,火灾、月夜、田园、鸟兽等交织使用,使诗境既贴近自然又富有象征。特别是“总发抱孤介”“形迹凭化往”诸句,语言精练、意味深长,显示出诗人对人生命运与内心精神的深刻把握。

启示:

这首诗教会我们在逆境中仍能坚守内心的价值与操守。陶渊明虽遭遇火灾,家无余屋,却未改初心,仍思自守清贫、归耕田园。人生不可预测,但内心的信仰与清净生活的追求却能使人在苦难中不致崩溃。他的“甘以辞华轩”“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让人看到一个士人在动荡中依然保持人格高地与精神安宁的典范。对于现代人而言,这正是面对现实挑战时可资借鉴的精神力量。

关于诗人:

Tao Yuanming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

Total
0
Shares
Prev
「移居 · 其一」陶渊明
yi ju i

「移居 · 其一」陶渊明

「移居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