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邻家理筝」
徐安贞
北斗横天夜欲阑,愁人倚月思无端。
忽闻画阁秦筝逸,知是邻家赵女弹。
曲成虚忆青蛾敛,调急遥怜玉指寒。
银锁重关听未辟,不如眠去梦中看。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是一首表现夜思与乐音共鸣的抒情之作。作者徐安贞虽史载不详,但从本诗来看,其才思清婉,善于捕捉细腻情感。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寂夜晚,诗人倚月独坐,忽然听得邻家女子弹筝之声,在这缥缈乐音中,情思悄然生发,心灵亦与琴音共振。这类题材在中晚唐诗中较为常见,反映了文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敏感。
第一联:“北斗横天夜欲阑,愁人倚月思无端。”
北斗横挂长空,夜色将尽;孤愁之人倚着明月,思绪无边。
首联以夜景起笔,营造出寂静、清冷的氛围。“北斗横天”点出夜深,“愁人倚月”则引出内心孤寂,为后文琴音引发的情感波动奠定情绪基础。
第二联:“忽闻画阁秦筝逸,知是邻家赵女弹。”
忽然听见从彩绘的楼阁中传出悠扬筝声,便知是邻家的赵姓女子在弹奏。
乐声不期而至,打破寂寥之夜。“画阁”突出弹奏环境的优美,“赵女”形象优雅隐约,使乐音与美人合一,增添一份朦胧诗意。
第三联:“曲成虚忆青蛾敛,调急遥怜玉指寒。”
曲终神游,仿佛忆起女子低眉敛黛的容颜;旋律激越,使人遥想她玉指拨弦时的微寒。
诗人沉醉于音乐意境中,虚拟出女子的形象。青蛾敛眉,玉指如霜,描写细腻而充满怜爱,既赞其技艺之高,也传达出音乐背后潜藏的哀愁与深情。
第四联:“银锁重关听未辟,不如眠去梦中看。”
门锁重重,无法前往一探,不如安然入梦,在梦中再看她弹筝的模样。
最后以无可抵达的叹息收束,将现实与幻想分离,却也自然引向梦境世界。既是对现实阻隔的无奈,也是对美好追求的一种升华。
整体赏析:
《闻邻家理筝》是一首富有画面感与音乐感的抒情诗。诗人以夜深人静的背景,铺陈自身愁绪,又以忽然传来的筝声为转折,引发一连串细腻而感伤的联想。诗中的“赵女”虽未正面描写,却通过音乐的传递成为情感的寄托者。全诗不以情语直陈,而以景引情、以音写意,空灵而深婉,极具唐代文人审美中的“闲雅之思”。
写作特点:
诗歌语言清丽婉转,情景交融,善用细节铺陈与虚实结合的手法。“北斗”、“倚月”、“画阁”、“玉指”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个既现实又梦幻的空间;而“虚忆”“遥怜”“梦中看”等句则通过心理描写深化了抒情内涵,使整首诗在含蓄中见深情,在空灵中寓真意,充分展现了中唐诗人细腻而含蓄的艺术风格。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艺术之美往往在不期而遇之中生发;而真正动人心弦的,不只是琴音本身,更是听者在寂寞中的感知与心灵的共鸣。它启示人们:哪怕现实有重门隔绝,精神与艺术的相遇仍可穿越形体,在梦境、想象和情感中获得深远的回响。
关于诗人:
徐安贞(698 – 784),初名楚璧,字子珍,信安龙丘(今浙江龙游)人。唐朝进士,检校工部尚书,中书侍郎(中书令缺,同宰相职)。尤善五言诗。卒后葬于平江县三墩乡徐家坊,墓今犹存,为岳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