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赏析: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白居易写此诗时,身处战乱的背景下,诗题提到的“河南经乱”即指当时的河南地区发生了战争,唐朝廷派兵镇压叛乱,导致家园荒废、骨肉分离。白居易在这动荡的岁月里,借此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联:“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战争时局艰难,年复一年,家业早已荒废;我的兄弟们也各自漂泊,分散在四方。)
这两句诗直白地表达了战乱带来的灾难,家业尽失,兄弟各自流离失所。通过简单的叙述,诗人将家园的破败与亲人的离散展示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
第二联:“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战后田园荒废,亲人漂泊于四方道路上。)
这两句通过描绘战后废墟般的田园和流离失所的亲人,展现了战乱带来的凄凉与痛苦。这里的“寥落”和“流离”都暗示着生离死别和无法回归的家园。
第三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亲人们像千里之外的孤雁,各自飞散;像秋天失去根基的蓬草,四处漂泊。)
诗人巧妙地用“千里雁”和“九秋蓬”做比拟,形象地描绘了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孤独与分离,赋予这些自然景象深刻的情感内涵。孤雁和蓬草的比喻生动传达了战乱带来的人际分裂与无可奈何。
第四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大家在不同地方仰望明月时,心中必定充满思乡的泪水;无论在何处,我们的乡愁此刻是相同的。)
这一联通过明月这一传统的象征,强调了跨越空间的情感共鸣。尽管兄弟们身处不同地方,他们都在同一时刻共看明月,内心充满着对家乡的思念与无尽的乡愁。明月成为情感寄托的象征,承载了五地的乡愁。
写作特点
全诗以“时难年荒”开篇,直接引出战乱给生活带来的苦难。通过细腻的比喻,如“千里雁”和“九秋蓬”,诗人形象地描绘了亲人之间的离散和内心的孤寂。语言朴素而深刻,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直白的叙述和精准的比喻,传达了强烈的情感。最后通过明月的象征,诗人成功地构建了跨越空间的情感联系,展现了思乡之情的普遍性。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战乱后的家园荒废和亲人流离,展现了白居易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全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情景交融,情感的层层递进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从“时难年荒”到“明月”的转折,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既具现实感,又充满了情感的共鸣。整首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表现了诗人对家园与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
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在遭遇动荡和离别时,情感的连接依然能够跨越时空。诗人通过简单的语言和自然景象的比喻,表现了内心的深切情感,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可以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找到与他人心灵相通的方式。同时,诗中的“明月”也象征着情感的共通,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哪怕身处异乡,心中的家园与亲人永远在一起。
关于诗人:
白居易(772 - 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人称白傅。原籍太原,后徙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其诗有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等类,也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