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驿台」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赏析: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四年(809年)三月,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元稹当时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身处四川广元,白居易借此契机为朋友元稹写下这首诗。白居易通过此诗与元稹心意相通,表达了对友情、离愁和思念的深切感受。
第一联:“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在靖安里元稹的家中,窗前的柳树轻摇;而在驿台前,地面上落满了飘零的花瓣。)
这两句诗先描写元稹的住宅及周围的景象,“当窗柳”不仅是对元稹住宅的描写,更隐含着韦丛对丈夫的思念,柳树成了怀念之意的象征;“扑地花”则通过落花的景象展现出元稹身在异地的孤寂,借此反映他内心的寂寞与思乡之情。
第二联:“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两地的春光在同一天消逝,远方的人在思念着自己在家的亲人,家中人同样思念远行的他。)
这一联通过“春光尽”的表达,强调了离愁的加重,春天即将结束,然而人们的期待与希望却未能实现。此时,情感的分离与思念之情愈发加深,借用“春光尽”象征着希望与欢聚的失落,并通过“居人思客,客思家”揭示了双方相互的思念。
写作特点
全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层层深入地展现了“思”的主题。诗人在开头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将元稹与妻子的情感思念与自己在异地的孤独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当窗柳”和“扑地花”这两句,诗人从形象上表达了“思”的情感,而后面两句则通过春光尽、相互思念的描写,逐渐推向高潮。结尾处“居人思客,客思家”更是通过两次反复的“思”,点明全诗的核心。
整体赏析
《望驿台》以简洁的七言绝句形式,呈现了白居易对朋友元稹的深切思念及对相思之情的细腻描写。诗人从描写窗前柳和驿台花的景物入手,通过对比两处春光的尽头,进而引发两地的相思情感,层层递进,情感愈加浓烈。全诗以“思”为主题,在简洁的语言和意境的构建中,深刻展现了人际间的真挚情感。
启示
此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层层递进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在朋友远行时的孤寂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诗歌的情感传递并不依赖于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细腻的叙述和反复的情感渲染,体现出深沉的思念与对友人的牵挂。这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简洁与情感的真实,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人,珍惜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
关于诗人:
白居易(772 - 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人称白傅。原籍太原,后徙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其诗有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等类,也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