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石」王建

wang fu shi

「望夫石」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王建

赏析:

这首诗作于王建居于武昌期间,灵感来源于当地有关“望夫石”的民间传说。传说中一位妇人久候远行未归的丈夫,最终化作江边的一块石头,永不回头。诗人借助这个动人的故事,塑造了古代女性坚贞不渝的爱情形象,展现了她们在漫长等待中的深情守望与无尽相思,也透露出对她们命运的深切同情。整首诗虽篇幅短小,但内涵深远,情景交融,富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和民歌气息。

第一联:“望夫处,江悠悠。”
她站在盼望丈夫归来的地方,江水在眼前无尽地流淌。
开篇点明场景,“望夫处”既是地点,也暗含着长期守望的含义。“江悠悠”用以描绘江水绵延不断,既写出时间的流逝,又增添一种深远悠长的哀愁之感。山与江、水与石,动静对比,使得画面富于层次,也为思妇的孤寂与等待营造了情感氛围。

第二联:“化为石,不回头。”
她久盼不归,竟化作石头,却依旧不曾回头。
这句以拟人手法塑造望夫石的形象,将人物的忠贞之情凝固在自然之中。人变成石,但情未消退,“不回头”不仅指石之方向,也寓意思妇的坚贞与执着,不顾风雨岁月,矢志不渝地盼望丈夫归来。这种物我合一的艺术表现,极富感染力。

第三联:“山头日日风复雨。”
山头之上,天天风吹雨打,循环不止。
这一句突出了自然环境的严酷,象征着时间之久与守望之苦。“风复雨”构成一种不断重复的节奏,与日日相应,强调了望夫的漫长与不变,同时暗喻坚贞女性经历的煎熬与痛楚。石头不动,情也不改。

第四联:“行人归来石应语。”
若是那远行之人归来,石头也将开口倾诉。
全诗至此由写实进入想象,表达了一种浪漫化的情感升华。诗人设想望夫石如有知觉,倘若丈夫归来,它定然开口说出深埋心中的千言万语。这一设想既温柔又动人,将石之“无语”化作情之“有声”,为整首诗增添了传奇色彩与诗意美感。

整体赏析:

全诗四句二十字,语言平淡质朴,却写得情真意切、意味深长。诗人围绕“石”这一核心意象展开描绘,既写其形,又写其神,更写其情,使得这一静物仿佛拥有生命、富含感情。全诗结构紧凑,以“望夫处”起笔,交代人物所在,以“化为石”描其神态,又以风雨描其岁月艰难,再用“应语”作结,将诗意抬升至人情与神话交织的高度。诗人深情描绘古代女性坚守爱情的形象,借助传说赋予现实深意,读来令人动容。

写作特点: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在于“以物寓情”、“情景交融”,通过自然界中静态的“石”,表现人类内心深沉的情感。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象征和对比:将石头拟人化,使之具有人格、情感,寓人的情思于石之不语;用江水的“悠悠”对比守望的“静立”,使动态与静态交相辉映,增强诗的张力;而最后的浪漫化设想“石应语”,则将思妇的情感升华为一种不死的信念与等待,形成强烈的情感回响。这些艺术处理令这首短诗在有限的文字中容纳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

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对民间传说的文学化再现,更是对坚贞爱情与苦难女性命运的深情书写。诗中所表现的忠贞不渝、无怨无悔的爱情观,至今依旧能打动人心,令人共鸣。它使我们在追求感情的同时,也反思情感的重量与付出的深意。王建以“石”为喻,写尽人间至情,借一方不语之石,寄托千古不灭的爱情誓言。

关于诗人:

王建(约766 - 约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大历十年(775)进士,曾官渭南尉、昭应县丞。穆宗长庆初,由太府丞转秘书丞。文宗太和年间出为陕州司马。晚年退职,居咸阳原上。他一生穷困潦倒,因此较广泛接触社会,了解民情。他反映现实的乐府诗,题材广阔,有一定思想深度。有《王司马集》八卷。

Total
0
Shares
Prev
「雨过山村」王建
yu guo shan cun

「雨过山村」王建

「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王建 赏析:

Next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zao chun cheng shui bu zhang shi ba yuan wai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