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任职桂林郑亚幕府期间。岭南多雨,而诗中描绘的正是久雨初晴后的明朗景象。诗人借助雨后晚晴的美景,表达了欣慰与喜悦的感受,同时也透出对自身境遇的深刻思考。
第一联:“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我深居简出,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初夏依然清爽宜人。
诗人点明自己所处的位置——高楼俯瞰夹城,并以“春去夏清”点出当前的季节特点,为后文的晚晴描写奠定基调。
第二联:“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上天怜惜那生长在幽暗处的小草,人世间珍视傍晚的晴天。
诗人通过“幽草”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暗含自己如同这不起眼的草一样,饱经风雨,却仍得一丝温暖。诗句也表现了人们对久雨转晴的珍惜之情,使自然与人事巧妙融合。
第三联:“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雨过天晴,登高远望,视野更加辽阔;夕阳余晖斜映窗棂,微微透出光亮。
这一联既描绘了雨后天朗气清、视野开阔的景象,又用“微注小窗明”来表现夕阳余晖透窗而入的细腻画面,寄托了诗人对光明与温暖的欣喜。
第四联:“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南方的鸟儿,巢穴被晒干后,归巢时飞得更加轻盈自在。
诗人借“越鸟”表现一种脱离困境后的轻松与自由,既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隐含着自况之意,表露出他在困境中逐渐释然的心态。
整体赏析:
全诗围绕“晚晴”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雨后初晴的清新与生机。诗人由“幽草”感慨自己的身世,又借“越鸟”暗喻自身从困顿中获得些许安慰。全诗既有写景,也有托物寓情,使自然与人事交融,情感深远而不露痕迹。
写作特点:
- 寓情于景,含蓄深远:诗人借“幽草”寄托身世之感,又以“越鸟”表现轻盈自在,寓意微妙且富有象征性。
- 虚实结合,层次分明:由远眺夹城到关注小草,再到登高览胜、见鸟归巢,写景角度由外至内,由大到小,层层递进。
- 词句精炼,意境悠长:诗句虽短,却蕴含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如“天意怜幽草”一句,既是对自然的体悟,也是对自身处境的映射,耐人寻味。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即便身处困境,也应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正如雨后晚晴给幽草带来生机,也为归巢的飞鸟带来轻盈自在,生活中的希望和转机常常在最不经意间到来。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递了一种达观而温暖的情感,启示我们在经历风雨之后,更应珍惜那份久违的晴朗和自由。
关于作者:
李商隐(813 - 858),字义山,晚唐大家,擅骈文,尤工诗。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人。少年时,境况极为艰难九岁丧父,所谓“浙水东西,半纪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