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是孟浩然在漫游吴越、返乡途中,途经九江之际写下的。彼时诗人年逾四十,仕途不遇,心志渐趋平淡,更多流连于山水之间,以寄托理想与情怀。晚泊浔阳(今江西九江),他远眺庐山香炉峰,触景生情,联想到高僧慧远隐居修行的往事,写下此诗,表达自己对清静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山高士的深切追怀。
第一联:“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我驾舟顺流行了几千里,却竟未能遇上一处真正的名山。
此联起笔开阔,以轻描淡写之笔绘出千里烟波、山川掠影的壮阔景象。“名山都未逢”一句蕴藏着诗人对山川灵秀之地的热切期盼,也点出了旅途中长久的等待与落空之感。
第二联:“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直到船泊浔阳城外,才终于看见香炉峰的雄姿。
诗笔陡然一转,从“都未逢”到“始见”,显现出豁然开朗、欣然遇见的惊喜之情。“始见”二字虽轻,却极富神韵,传神地勾勒出庐山香炉峰突现眼前时的视觉冲击与内心震动。
第三联:“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我曾读过慧远大师的传记,对他遗世独立的修行生活常怀敬慕与追思。
此联由眼前之景引出对慧远高僧的追忆,感情由景而生,诗人心随香炉峰的烟云而飘远,思及慧远清净脱俗的隐逸生涯,深深折服并向往。
第四联:“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东林寺就在近处,暮色中只听到那悠远的钟声回荡耳边。
结尾以“日暮闻钟”之景抒写诗人心中的惆怅与感怀。“空”字意味深长,高僧已逝,空余钟声,钟声回响在暮色沉沉之中,更显得清幽、遥远,使人心神俱静,思绪万千。
整体赏析:
全诗六句,宛如山水画卷般徐徐展开,由江上千里挂席之行起笔,至晚泊浔阳、遥望香炉峰,继而触景生情,追思慧远高僧逸迹,再到遥闻东林寺钟声作结。诗人笔下江行山望、景中怀人、钟声传情,层层递进,情景交融,空灵自然。在平淡字句中蕴藏着深远的情思,尤其结尾“空闻钟”三字,以“空”字道尽无尽感慨,使全诗收束于一片幽寂空灵之中,意境深远。
写作特点:
- 写景开阔、设境高远:起笔千里挂席,凸显旅途之远,意境高远。
- 情景交融,层层深入:由“望峰”入诗,转而忆人、听钟,节奏从动转静,情思由浅入深。
- 语言空灵,意蕴深厚:平易近人的语言中,蕴藏高远之志与清逸之思,富有哲理意味。
- 结句精妙,余韵不尽:“日暮空闻钟”将钟声与黄昏、怀人之情巧妙融合,意味无穷。
启示:
这首诗体现出诗人孟浩然在经历仕途挫败之后,由仕而隐、归向山水的精神转向。他通过江上旅程中的一个小小瞬间,寄托了对隐逸高士慧远的敬仰与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诗人在世俗奔波之后,将心灵寄托于自然山水与钟声幽响之间,显示出一种出世而又不避世的哲思与情怀。此诗启示我们:在喧嚣尘世中,仍应保持一方净土,一种超然的心境,不忘本心,静对流年。
关于诗人:
孟浩然(689 - 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著名诗人。一生除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李白在《赠孟浩然》中予以充分赞美,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