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
李商隐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与自己孤独的身世,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切感怀。全诗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因生活中的种种失意而产生的伤春与自伤。
第一联:“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春日的光景在遥远的天涯,我独自漂泊,眼看着天涯的日头渐渐西斜。
诗人以春日为背景,写出自己孤身一人漂泊天涯的悲凉。春天的美好与自己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漂泊者的孤寂与无奈。
第二联:“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黄莺的啼鸣仿佛是带着泪水,为那最顶端的花朵洒下泪水。
诗人把自己的愁绪寄托在黄莺的啼声上,将黄莺的悲鸣与自己内心的苦痛相联系。最高的花代表着春天的尾声与美好事物的即将凋零,象征着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人生美好事物消逝的哀伤。
整体赏析
全诗通过自然景象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将伤春之情与人生感慨巧妙结合。首联通过“天涯日又斜”表达出诗人身在天涯的孤寂,后联则通过黄莺啼鸣与“最高花”的象征,传达出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伤。这种将物象与内心情感结合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使整首诗更富有哲理和深度。
写作特点
本诗通过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个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诗人用“天涯”“日斜”等简单的自然景象作为背景,暗示内心的无奈与伤感。而“莺啼”与“最高花”的细腻描写则将情感传达得更加直观,表现了诗人对时光、命运的感怀。
启示: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不安,提醒我们珍惜时光,不要让人生中的美好事物在我们不经意间流逝。同时,也强调了对命运无常的感知与接受,鼓励我们在遭遇挫折时,学会从生活中找到抚慰和力量。
关于作者:
李商隐(813 - 858),字义山,晚唐大家,擅骈文,尤工诗。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人。少年时,境况极为艰难九岁丧父,所谓“浙水东西,半纪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