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元丹丘山居」
李白
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赏析:
李白一生崇尚自由,向往道家隐逸生活,曾多次游历名山大川,结交隐士。他曾在嵩山访道,与嵩山高士往来密切,杨山人便是其中之一。嵩山作为道教胜地,传说中仙人栖居其中,李白对其景色与修道氛围尤为神往。本诗写于杨山人归隐嵩山之际,诗人借送别之名,抒发对嵩山的向往以及对道家生活的赞美,展现出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情怀。
第一联:“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我心中早已有一处万古不变的居所,那便是嵩山的玉女峰。
首联点明嵩山的仙境氛围。“万古宅”不仅指向诗人理想中的隐居之所,也象征着超脱尘世的长久归宿。而“玉女峰”则增添神秘色彩,使嵩山更显灵秀。这一句既表现出对嵩山的热爱,也流露出诗人对归隐山林的向往。诗人未必真的拥有“万古宅”,但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嵩山正是他理想的归宿。
第二联:“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一轮明月长久地悬挂在东溪的松树之上。
这一联描绘嵩山的幽静美景,营造出清冷高远的意境。“长留一片月”写月光皎洁、恒久不变,与山水相伴,象征着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执着追求。而“挂在东溪松”则展现了松树苍劲挺拔、溪水潺潺流淌的生动画面,使整幅景象充满静谧之美。月亮、松树、溪流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悠远的山水画,寄托着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三联:“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你归隐之后,定会采摘仙草,那紫色的菖蒲花定然绒密繁盛。
这一联描绘杨山人归隐后的生活场景。“掇仙草”意指采摘仙草,象征修行养生,表达了诗人对隐者超凡脱俗的向往。菖蒲自古被认为是仙家灵草,花开紫色,更添神秘色彩。这一联既写景又写人,既展现了嵩山秀丽的自然风光,也勾勒出杨山人归隐后的悠然自得,隐隐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羡慕之情。
第四联:“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等到岁暮之时,或许我会来拜访你,乘着白龙在青天遨游而至。
尾联以浪漫的想象表达对未来的期盼。“岁晚或相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期待,盼望日后还能相聚。而“青天骑白龙”则是充满仙气的想象,意象瑰丽奇幻,象征着诗人超然世俗、逍遥自在的精神追求。这一联既点明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又升华了诗歌的境界,使全诗在豪放飘逸的意境中收尾。
整体赏析:
全诗以送别为名,实则寄托诗人对嵩山仙境的向往,对道家隐逸生活的赞美。诗歌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神话色彩,将现实与理想、自然与精神世界交融在一起,构建了一幅超凡脱俗的仙境画卷。诗人惜别友人,但无哀伤之情,反而以旷达的胸襟,展现对高洁生活的追求,使送别诗也具有了别样的豪迈气韵。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诗人通过描绘嵩山的优美景色,巧妙地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想象丰富:诗歌融入仙境意象,如“玉女峰”“仙草”“骑白龙”,使整首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 语言简练生动:全诗四联,每联短短七字,却勾勒出一幅幅清新脱俗的画面,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
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种人生哲思的展现。诗人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向往超然世俗的隐逸生活,启示我们在现实纷扰中,要保持一颗超脱淡泊的心境。诗歌所传达的旷达情怀,也提醒我们,在人生旅途中,虽有离别与世俗羁绊,但真正的自由在于精神的解放和内心的安宁。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