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

ti xuan zhou kai yuan si shui ge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杜牧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开成三年(838年),杜牧时年26岁,因游历宣州(今安徽宣城)开元寺水阁而作。诗人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回望六朝古都的兴衰成败,抒发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范蠡隐居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一联:“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六朝的遗迹已被荒草覆盖,寥落无存;唯有天空的淡云,古今如一。)
通过草连空的荒凉景象,展现六朝繁华的逝去,与天淡云闲的永恒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历史的沧桑巨变与自然的不变。

第二联:“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飞鸟时隐时现于山色之中,人们的欢歌与哭声伴随着潺潺水声传来。)
描写宣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景象,飞鸟与人声象征时光流转和人生悲欢,暗喻世事无常与生命的短暂。

第三联:“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深秋细雨如帘笼罩千家万户,夕阳下的楼台中飘出一声悠扬笛音。)
细雨朦胧与夕阳笛声一阴一晴、一柔一刚,交织出宣城独特的秋日画面,蕴含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惆怅。

第四联:“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满怀惆怅却无缘见到范蠡,只能遥望五湖东的烟树。)
以遥望五湖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借范蠡这一隐士形象寄托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回应六朝繁华已逝的感慨。

写作特点:

  1. 景物与情感交融:全诗通过描写宣城的自然风物,表达对历史沧桑和人生短暂的感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2. 时空交错,虚实结合:既有对六朝兴衰的历史追忆,也有眼前秋景的描绘,将古与今、虚与实巧妙结合。
  3. 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炼字精准,如“草连空”“帘幕雨”“笛风”等词语形象鲜明,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与感染力。
  4. 节奏明快,情感低回:诗句流畅中有顿挫,意象明丽中含忧伤,形成一种明朗与惆怅交织的独特风格。

整体赏析:

杜牧以登临宣城开元寺水阁的所见所感为线索,通过层层递进的描写,展现六朝兴衰、宣城风物以及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首联感慨六朝繁华不再,颔联描绘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岁月流转,颈联刻画秋日特有的景象,尾联则以对范蠡的怀念收尾,寄托隐逸的理想。全诗布局巧妙,情景交融,层次分明,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现实的审视与超脱。

关于诗人:

Du Mu

杜牧(公元803 - 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时进士,历官弘文馆校书郎,州刺史,中书舍人。晚唐诗人中,他是有自己特色的一人,后人并称李商隐与杜牧为“小李杜”。其诗明媚流转,富有色泽,七绝尤有情致。

Total
0
Shares
Prev
「忆扬州」徐凝
yi yang zhou

「忆扬州」徐凝

「忆扬州」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 赏析:

Next
「无题 · 重帷深下莫愁堂」李商隐
wu ti · chong wei shen xia mo chou tang

「无题 · 重帷深下莫愁堂」李商隐

「无题 · 重帷深下莫愁堂」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叫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