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庐山寺」
马戴
白茅为屋宇编荆,数处阶墀石叠成。
东谷笑言西谷响,下方云雨上方晴。
鼠惊樵客缘苍壁,猿戏山头撼紫柽。
别有一条投涧水,竹筒斜引入茶铛。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贞元年间(约785 - 805年),彼时安史之乱已过,中唐社会虽经战乱洗礼,却仍有山林僧舍之宁谧。马戴虽仕途未达,但才情出众,常以山水寄怀,寄情于自然、于寺庙清修之所,形成他独特的山水寄情诗风。此诗便是其游庐山时,驻足山中寺庙,目睹清景,有感而发之作。
第一联:“白茅为屋宇,编荆数处阶墀石叠成。”
屋舍用白茅盖顶,以荆条编成,几处台阶是石块层层垒砌而成的。
开篇写庐山寺的构造简朴自然,透露出清修之地的朴实与不饰雕琢的气息,营造山林僧舍的静谧氛围。
第二联:“东谷笑言西谷响,下方云雨上方晴。”
东谷传来谈笑之声,西谷便有回响;山下云雨缭绕,山上却是晴空万里。
展现庐山空灵幽远的空间感和自然神奇的气象变化,使人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灵动与庄严。
第三联:“鼠惊樵客缘苍壁,猿戏山头撼紫柽。”
老鼠因惊扰而沿着青灰色的岩壁逃窜,山顶猴子嬉戏,摇动着紫柽树。
动景与静景交织,山中生命灵动而不扰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第四联:“别有一条投涧水,竹筒斜引入茶铛。”
还有一股山泉投入山涧中,人们用斜插的竹筒将水引入煮茶的铛中。
以细节展现山居生活之雅致,凸显出隐逸生活的精致与自在,亦暗含对尘世纷扰的拒绝。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的方式,从庐山寺的简朴建筑写起,到山林的空旷回声,再到云雨天气的上下分布,最后呈现人与自然互动的生动画面,层层铺陈,逐步深入,构建出一个幽静、灵动、诗意化的山中世界。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意象丰富多姿,虽无过度抒情,却透出诗人内心的淡泊、宁静与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诗人没有直接言志,却处处流露出归隐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怀。无论是石阶茅屋,还是涧水引茶,皆非铺排装饰,而是眼中所见、心中所悦,是他人格风骨的一种外化。整首诗读来如行山林间,忽闻谷声、乍见猿啼,清新灵动而不失深意。
写作特点: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在于语言质朴自然而富有画面感。马戴善于用简练的笔触描绘真实景象,如“竹筒斜引入茶铛”等细节句子,生动而传神,勾勒出山居生活的清逸之美。全诗情景交融,诗人不直接言志,却通过山林之静、物象之动,将自身志趣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同时,诗中意象精巧,动静结合,虚实相映,使山林画面在静谧中透出生机,于朴实中见深远,展现了马戴以景写情、托物寄意的高超艺术功力。
启示:
马戴以此诗传达出一种远离尘世、归于自然的理想境界,展现了诗人在失意仕途之后的精神皈依。他以山寺之静、自然之幽,寄托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也提醒世人,在尘世奔波之余,不妨放慢脚步,感受天地之美、自然之净。诗中流露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启示我们,在纷扰时代中,或许最可贵的正是这份不加雕饰的本真生活与内心的安宁。写一位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更深入揭示了人生旅途中的孤独感与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力感。诗人借助自然景物与内心波澜的交织,提示人们要珍惜时光、莫负归心,也让人感受到个人命运在宇宙洪荒与年华流转面前的渺小与感喟。它所展现的落日意象,不只是自然的黄昏,更是生命状态的写照,读来令人沉思。
关于诗人:
马戴(约803年 - 约876年),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马戴在唐朝的诗坛上虽然名气不如王维、李白等一流诗人,但他凭借深刻的诗作和个性鲜明的文学风格,逐渐获得了一定的文学地位。他的诗作清新简练,尤其擅长五律,展现了唐代文学风格中的独特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