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菊花」黄巢

ti ju hua · huang chao

「题菊花」
讽讽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875年左右,正值黄巢屡试不第、心志愤懑的时期。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黄巢不满当时不公的社会制度,常以诗抒发其反抗精神与平等理想。此诗借题咏菊,表面是写物,实则托物言志,将菊花象征广大被压迫的人民,也象征他本人不屈的志向与改变命运的豪情。

第一联:“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秋风瑟瑟,满院菊花随风摇曳,花蕊带寒,香气清冷,连蝴蝶都不愿前来采香。
前半句描绘出菊花迎着秋风密布庭院,气势非凡。“满院栽”打破了传统咏菊诗中“孤芳自赏”的格局,显示出菊花不再孤傲独立,而是象征着成群结队的普通民众。“蕊寒香冷蝶难来”写出菊花因开在秋寒之时,香气淡雅而清冷,故而缺乏春日百花争艳时的蜂蝶萦绕。这种“开不逢时”的处境,不再是士人自怜式的“怀才不遇”,而是诗人对民众所处寒冷环境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蕊寒香冷”命运的不平之叹。

第二联:“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将来若有一天我成了掌管春天的神明(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盛开。
这一联情感爆发,诗人幻想自己化身为主宰四时的“青帝”,要亲自改变菊花的命运,让它享受与桃花同样的春日温暖。诗意浪漫,却承载着深沉的政治寓意:他年若掌政权(青帝),必让劳苦大众(菊花)不再被冷落,而与显贵者(桃花)共享幸福。这句是诗人革命意志的最集中表达,不再向天祈求,而是立志“我为青帝”,展现出命运的主宰者姿态。

整体赏析:

这首诗托物寄志,意在言外,语言清新中蕴含豪迈。前联写菊之处境,带寒香而无蝶,寄托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刻不满;后联则由怜惜转为改造,体现从感伤到斗志的情感跃迁。诗中将菊花由孤傲文人形象,转化为底层民众的象征,打破传统,极富现实意义。尤其“满院栽”与“我为青帝”两处,标志着诗人对诗歌功能的突破与农民阶级觉醒意识的萌发,诗意与社会思考融为一体。

写作特点:

此诗采用典型的“比兴”手法,将菊花的清寒与现实苦难相联,将桃花的春艳与特权享受对照,构成强烈的对比反差,深化主题。语言虽平实,却极具力度,诗句结构紧凑、层层推进,从环境写到感情,从现实写到理想,构成一条清晰而有力的情感曲线。幻想“我为青帝”,既是浪漫的诗意表达,又是对现政权不满的公开抗议,体现出诗人在文学上与政治上都走在时代前沿。

启示:

这首诗不只是咏菊,更是对命运抗争的宣言,展现了被压迫者改变命运、争取平等的信心与行动意志。诗人不甘菊花受冷落,化身“青帝”改变其命运,正体现出一种从“感伤现实”到“改变现实”的飞跃精神。这种思想,正是历史上农民起义者对理想社会的朴素追求和道义召唤,也提醒今人:真正的公平不是祈求施舍,而是要勇于主宰、敢于改变。诗中的豪迈不粗暴,浪漫不虚幻,展现了一种深沉而不屈的精神力量。

关于诗人:

黄巢(820 - 884),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剩余力量继续作战,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Total
0
Shares
Prev
「田家」聂夷中
tian jia · nie yi zhong

「田家」聂夷中

「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 赏析:

Next
「不第后赋菊」黄巢
bu di hou fu ju

「不第后赋菊」黄巢

「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