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赏析:
这首诗作于张祜漫游江南期间,约为晚唐时期。彼时张祜多在扬州、金陵、镇江一带辗转奔波,常寄情于山水间,抒发旅途中的孤独与身世之感。“金陵渡”原为长江渡口,此处实指镇江,古称润州,为南北交通要冲。“瓜洲”在江对岸,属扬州地界,亦为古代著名的渡口与军事要地。诗人寄宿江边旅舍,夜不能寐,望江感怀,遂成此诗,写出羁旅之愁与江上夜色之美。
第一联:“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夜宿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旅人在异地自然满怀忧愁。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与人物。“金陵津渡”指江边渡口,“小山楼”是临江而建的简陋旅舍。诗人夜宿其中,孤独寂寥。“一宿行人自可愁”,是从旅人的身份与处境自然生发出来的情感,轻描淡写而含深意。“可”字用得极好,比“合”更为含蓄,既表达理所当然,又不显沉重,显出诗人情绪虽愁却不滞、含蓄有致。
第二联:“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夜晚潮水退落,江面浮动着斜月光辉,远方那几点微弱灯火,正是江对岸的瓜洲。
此联写诗人凭楼远望,所见江景之幽与景中之情。潮落、夜江、斜月,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静谧、微寒而富有诗意的江夜图景。“斜月”一词极妙,不仅点出时间——天将破晓,更加重了夜的冷清氛围。末句写远处隐约灯火,“两三”二字极具分寸感,星火点点,虚实相生,给这幅画卷添上灵动之笔。“是瓜洲”三字收束全篇,也显出诗人目光穿越江面,望向彼岸,寄寓着内心对归程或理想的遥望与期待。
整体赏析:
诗以夜宿江畔的实景入手,通过写景寄情,展现出诗人旅途中所感的孤寂与惆怅。全诗以平淡语出之,但写景极富画意:江水、潮落、月影、灯火,这些元素虽简,却能构成一幅淡雅、冷寂的江夜图。诗人在夜不能寐之际,以目送远方,感物抒怀,情景交融。尤其“斜月”“星火”之句,暗示夜的静寂,也反映内心的孤寞,更寄托对彼岸的遥望,具有深远意味。整首诗情致婉转,景色清丽,意境悠远。
写作特点:
这首诗的写作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景传情、虚实结合。诗人善于从身边的自然景色中摄取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通过月色、潮水、灯火来传达情绪起伏。“一宿”“斜月”“星火”皆为寻常之景,却因诗人感情的注入而富于灵性与艺术美感。语言方面,质朴自然,不雕不饰,却字字传神,情景浑融。尤其结句以远景收束,留白悠长,使全诗余韵不绝,给人以沉思与回味的空间。
启示:
《题金陵渡》通过一夜旅宿江畔的所见所感,展现出诗人旅途中对孤独、漂泊和远方的思索。它提醒我们,人生旅途虽充满未知与惆怅,但正是这沿途的风景与感受,构成了人生诗意的一部分。诗人能在夜色与江潮中体味人生、寄托心怀,我们也应学会在平凡中寻找深意,于宁静处体察内心,于漂泊中守望归处。
关于诗人:
张祜(?- 849),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原来客居姑苏,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抑郁而归,迁徙淮南,晚年隐居于丹阳以终。张祜的诗多刻画山水、题咏名胜之作,其宫词尤为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