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约公元704年左右,诗人宋之问因卷入张易之党被贬为泷州参军,途经大庾岭北驿时所作。彼时,宋之问由京师长安南下岭南,面临仕途巨变与地理隔绝的双重打击,心情凄苦不堪。这首诗正是在他离开熟悉世界、踏入蛮荒之地前的徘徊与感怀之作。
第一联:“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寒冬腊月,大雁南飞,却据说飞到这里便不再南去。
诗人用自然界的现象引出人的处境,大雁南飞尚有止境,而人却被流放得更远。“传闻至此回”将民间传说与个人情感结合,借雁之所止,暗示岭南之遥远蛮荒,衬托出自己被流放之苦。
第二联:“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我的行程还远未结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返故乡?
此联与首联形成对比:“雁已止,而我未止。”诗人以自己的身世比之飞雁,表达无限的羁旅与漂泊之感。提问句式增强情感张力,突出了流放命运的无定与对未来的渺茫期待。
第三联:“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江水宁静,潮水刚刚退去;林间昏暗,瘴气久久不散。
此联描写岭南昏沉的自然景象。“潮初落”点出夜晚来临,“瘴不开”暗示疾病瘴疠之地的阴毒荒凉。这种写景实为写情,环境的沉郁与朦胧正是诗人压抑心情的映照。
第四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明天一早,当我回望故乡方向,只怕映入眼帘的,是大庾岭上的梅花了。
诗人想象自己即将越岭进入岭南,从此与故乡天各一方。“陇头梅”虽为岭中之物,却代替了家乡的风物,寄托了作者最后一次回望中原的无尽依恋与惜别。以景寄情,哀而不伤。
整体赏析:
整首诗情感内敛深沉,以雁起情端、以景写心,表现了诗人南贬途中极端复杂的情感体验。前两联以雁为喻,将人雁相对,传达出诗人远谪未止、归期未卜的悲凉。后三联则由景入情,江水初退、瘴雾不散的自然环境渲染出诗人身心俱疲、前路未卜的苦况。结尾以“陇头梅”代替家乡风物,哀婉地表现出离别之苦与望乡之情。这首诗以凝练的笔触与含蓄的情感表达,使流放之悲、思乡之愁、前路之怯交织成诗,深沉动人。
写作特点:
- 情感层层递进:由“阳月南飞雁”引发思乡之情,再到“我行殊未已”表达自身身世飘零的悲苦,接着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烘托环境的荒凉与内心的沉郁,最终“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将情绪推向高潮,在回望与诀别中交织着依恋与无奈,情绪层层推进,愈显沉痛。
- 语言精练而含蓄:全诗仅二十八字,却意象丰富,情感深沉。诗中没有一句正面诉苦,却句句沉痛,言辞简洁而意味深长,尤以“应见陇头梅”一笔收束全诗情感,含而不露,余韵悠长。
- 心理描写极为细腻:通过“雁止人未止”“瘴不开”“望乡处”等描写,将诗人被流放途中那种孤独、哀愁、依依惜别而又不敢表达的复杂情绪巧妙融入景物之中,情感真实而克制,展现出极强的心理刻画能力与艺术表现力。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在人生遭遇困境与流离之时,真挚的情感和沉静的表达,往往更能打动人心。诗人虽身处流放之地,却不以激愤书写命运不公,而以静观万象、深思情境的方式寄托情思,体现出一种理性与美感的融合。正因其不动声色,反而更显沉痛。《题大庾岭北驿》不仅是一首流放诗,也是一首关于人生转折与归乡梦想的抒情诗,富有穿越时代的共鸣力。
关于诗人:
宋之问,公元656 - 712年,山西汾阳人,也有说他是河南灵宝人。公元675年考入进士。武则天时,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后因结交张易之获罪,贬泷州参军。公元708年转考功员外郎,与杜审言、薛稷等同为修文馆学士,又以受贿罪贬越州长史。公元710年流放钦州,玄宗在公元712年赐死。有《宋之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