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张旭

Taohua xi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

释义:

这是一首化用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中的意蕴来表达志趣和理想的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虚构的理想世界桃花源,历来为无数后代文人所心驰神往,以至于成了美好的理想境界的代名词。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源出桃花山。《桃花源记》就是以这个地方作为蓝本进行铺陈渲染的。

“隐隐飞桥隔野烟,”首句描写桃花溪上的飞桥,句意为:一架小桥飞跨在溪水上,隔着山野的流岚雾霭,若隐若现,一派朦胧。诗人起笔便一下把读者的视野带到了一种虚无缥缈的境界,为下文的进一步展开联想创造一种朦胧的气氛。

“石矶西畔问渔船。”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滩。渔船,本自《桃花源记》中“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句意为:面对此情此景,愈发让人深信这就是那个令人神往的桃花源,那石矶西畔的渔船的主人就是那“以捕鱼为业”,进入桃花源的“武陵人”,于是便上前相问。诗人虚构了这样一个场景,进一步把人带往传说中的境界。一个“问”字拉近了传说与现实的距离,让人感觉眼前这一切都是真的,忘记了自己是在幻觉中神游。

“桃花尽日随流水,”描绘了桃花溪环境的美丽,似真似幻,语句皆暗用《桃花源记》之描述。桃花溪源自桃花山,与《桃花源记》中桃花林“夹岸数百步”相似,故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终日桃花随水流淌的美丽景象。诗人面对此情此景,沉迷而不能自拔,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结尾的问句。

“洞在清溪何处边?”此句仍暗用《桃花源记》之语意,点出了诗人真正的目的。武陵人“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终于“豁然开朗”,到达了那美妙的人间仙境。诗人的这句问语,其实就是在询问通向桃花源的洞口,也想找到传说中的桃花源,寄寓了诗人的理想和志趣。

这首诗,写得如梦似幻,传说和实景相互交织,给人以朦胧的美感。诗中写景,由远而近,由虚及实,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融情于景,清远含蓄,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赞美和隐逸生活的追求。理解和欣赏此诗,需要把陶渊明的原作与之结合起来,方能领悟其旨。

关于诗人: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苏州吴(今江苏苏州附近)人。曾为常熟尉,又担任过金吾长史。嗜酒,往往醉后写字,时称“张颠”。他是著名的大书法家。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懂得了草书的笔法;又观公孙大娘舞剑,领悟了草书的精神。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曼的剑舞,当时号称“三绝”。《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Total
0
Share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Prev
「感遇 七」张九龄
Ganyu Ⅱ

「感遇 七」张九龄

「感遇 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Next
「何满子」张祜
Hemanzi

「何满子」张祜

「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张祜 释义: 诗人用语平白、犀利,一扫历来宫怨诗的委婉、含蓄,将宫女们内心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泻出来。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