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宫燕」
李益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赏析:
这首诗作于隋唐之交,表达了诗人对隋朝衰亡的感慨。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穷奢极欲,多次巡游江都(今江苏扬州),耗费民力,最终导致国家衰亡。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隋宫,如今已是荒凉破败的废墟,成为历史兴衰更替的见证。诗人借燕子的呢喃与宫花的凋零,生动刻画了昔日繁华化为尘埃的景象,寄托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第一联:“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燕子的呢喃声声,好似在为旧国的春天而哀伤;昔日繁盛的宫廷花朵,如今一旦凋落便化作尘土。
诗人以拟人化手法描写燕子的呢喃,赋予其感伤旧国兴亡的情绪,使自然之景染上历史的沧桑。宫花昔日繁茂,如今却无人问津,凋谢后瞬间化为尘埃,象征着隋朝盛极而衰的命运,也映衬出人世无常的悲凉氛围。
第二联:“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自从宫廷关闭、繁华不再,燕子几度归来,却再也看不到昔日的主人。
这里“风光”象征着昔日隋宫的奢华繁盛,而“一闭”则点明了宫廷衰败的转折点。燕子年年归来,却见不到曾经在此生活的人们,这一画面不仅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强化了历史兴衰的无情。燕子的特性被巧妙运用,它们衔泥筑巢,见证了宫廷由兴盛到荒凉的过程,使整个画面更加真实而富有感染力。
整体赏析:
这首诗借燕子的感伤与宫花的凋零,生动展现了隋宫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对比。燕子作为迁徙之鸟,年年归来,却不见往日的人烟,以此衬托出历史的变迁与朝代的更替。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诗歌富有深远的意境。
诗人并未直接描绘隋朝的覆灭,而是通过细腻的比喻和虚实结合的写法,营造出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燕子的哀鸣象征着历史的回响,而宫花的凋零则象征着昔日繁华的消逝。这种艺术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让读者在无声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到深深的历史感伤。
写作特点:
- 拟人化手法,赋予景物情感:燕子似在哀叹旧国春光,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使得诗意更加深远动人。
- 虚实结合,增强表现力:隋宫的荒凉是真实的,而燕子的伤感则是诗人的主观赋予,两者结合,使诗歌既有现实基础,又充满艺术想象。
- 对比鲜明,凸显历史兴衰:昔日的宫廷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形成强烈对比,通过燕子几度归来却不见人影的意象,更加强化了沧桑之感。
- 语言含蓄,意境悠远:诗歌不直接言说兴衰,而是借助景物的变化,含蓄表达历史变迁的悲哀,留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启示:
这首诗通过燕子归来不见旧人、宫花凋零化尘的意象,深刻揭示了朝代更替的无情以及人世沧桑的悲凉。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历史的流转,使读者在感叹隋宫衰败的同时,也思考着繁华与衰落的必然规律。这不仅是对隋炀帝荒淫误国的批判,也是对世事无常、兴衰更替的深刻感慨。
关于诗人:
李益(748 - 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写边塞题材的作品最为有名,尤以七言绝句见长。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