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江边阁」杜甫

su jiang bian ge

「宿江边阁」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杜甫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66年,当时年近花甲的杜甫已移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在这段时光里,他寄宿于夔州的西阁,诗人面对漫漫长夜,深感无眠,内心充满了对国事的忧虑。诗中描绘了他在山中的所见所感,同时也体现出他对战乱、社会动荡以及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痛苦。

第一联:“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暮色自山径蔓延而来,西阁就位于江水之旁。
这两句展现了从山道到西阁的自然景观,暮色渐深,西阁高耸,犹如置身于自然与历史交织的时空之中。

第二联:“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微薄的云层在山岩间栖息,孤独的月亮随着波浪翻滚。
这里通过“薄云”和“孤月”刻画了一幅静谧、孤寂的画面。诗人深夜未眠,观察到江上的景象,表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静谧感。

第三联:“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鹳鹤的飞翔逐渐平静,而豺狼得食后争斗喧嚣。
通过鹳鹤和豺狼的描写,诗人不仅表现了自然界的静与动,也借此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黑暗,寓意着战争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夺。

第四联:“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因战乱忧心忡忡,无法安眠,深感自己无力改变乱世。
在这一联中,诗人揭示了他无法入眠的真正原因——战乱的忧虑,以及他对国家和社会命运的深刻无奈与自责。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情感的展现,展现了杜甫在乱世中的孤寂与忧愁。诗人将景与情相融合,通过对山中暮色、江上月亮、鹳鹤与豺狼的描写,隐喻了战乱中人民的困苦以及社会动荡的可怕。诗中的“不眠”不仅是生理上的失眠,更是对国事的焦虑与无奈。杜甫在此诗中传递出对自己理想无法实现、社会不安的深切感触。

写作特点: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出他对自然的敏感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整首诗以“对句”为主要形式,雄健有力,展现出杜甫笔力的成熟。同时,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结合,使整首诗既具美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思想性。

启示:

这首诗通过杜甫对夜晚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在战乱中的孤寂和无力感。诗人未能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而是被动地面对社会的动荡。通过这种“景中寓情”的手法,诗人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无奈,也揭示了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脆弱与无力。这首诗提醒我们,即便面对困境与挑战,也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坚韧,迎接命运的挑战。

关于诗人:

Du Fu

杜甫(712 - 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Total
0
Shares
Prev
「江畔独步寻花 · 其六」杜甫
jiang pan du bu xun hua ⅵ

「江畔独步寻花 · 其六」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 · 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 赏析:

Next
「赠花卿」杜甫
zeng hua qing

「赠花卿」杜甫

「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