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赏析:
这首诗作于孟浩然旅途夜宿建德江时,正值秋日暮色降临,诗人身处江边,孤舟夜泊,望景生情。作为一位长期怀才不遇、游宦无成的文人,他在旅途中感受到浓重的羁旅愁绪,于是即景抒怀,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
第一联:“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把船移向烟雾迷蒙的沙洲靠岸,黄昏降临,旅人的新愁又悄然袭上心头。
这一联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将船靠岸的场景,“烟渚”指的是被雾气笼罩的沙洲,氤氲朦胧。傍晚之际,万物归寂,本应休憩,然而诗人却愁绪新添,流露出身处异地、漂泊无依的情感。简短数语,便将空间氛围和内心情绪紧密融合。
第二联:“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旷野辽阔,天幕仿佛低垂压近树梢;江水清澈,月亮仿佛贴近人身。
这一联转入景物描写,以视觉错觉与空间关系营造出广袤深远的意境。“天低树”与“月近人”,不仅仅是客观描绘,更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映照:愁绪之下,世界愈显空阔,月色则似有灵性,默默陪伴旅人。这一轮明月仿佛成为他在天地之间唯一的知己,诗意悠远,格调清幽。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极为简练的语言,将一幅“孤舟夜泊秋江”的画面细腻展现,同时融入诗人内心的淡淡愁绪。全诗情景交融,动静相映:舟行移泊是动,月夜宁静是静;烟渚迷蒙是虚,月近人身是实。前两句写情,后两句写景,然景中有情,情中带景。尤其是结尾“江清月近人”,以一抹清亮月色抚慰孤愁,令人回味无穷。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移情于景:情感随着景物的展开而自然生发,“愁”因“日暮”而起,“月”因“清江”而近,情随景生,景助情浓。
- 语言精炼,意味深长:全诗用字极少,却营造出悠远空灵的意境,尤以“天低树”“月近人”令人感受到身在天地之间的渺小与孤寂。
- 虚实结合,富有画意:烟渚朦胧、清江明月,画面层次分明,极具艺术感染力。
启示:
这首诗给人的启示是:即使身处孤旅、心怀忧愁,也可以从自然的美景中寻找慰藉。在纷繁的人世间,当我们感到孤独时,不妨放慢脚步,静看天低树远、水清月明,或许心灵就会在这清淡空灵之中获得片刻的安宁。孟浩然以极简之语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切联系,展现了诗人高洁疏淡的审美情怀,也教会我们以淡然之心对待人生旅途中的落寞时刻。
关于诗人:
孟浩然(689 - 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著名诗人。一生除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李白在《赠孟浩然》中予以充分赞美,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