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李白一生漂泊,交游广泛,常与友人相聚又别离。这首诗正是在送别友人时所作。唐代科举制度盛行,文人仕途多有坎坷,四处游历求仕或归隐山林的情况十分常见。诗人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寄托对友人的不舍和对其前程的关切,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
第一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郭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河水环绕在东城。
诗人首先描绘送别的环境,展现了一幅静谧秀美的山水画。这一联既是写实的送别之地,也象征着友人即将远行的道路。“青山”象征稳定与坚守,而“白水”则隐喻流转不息的离别之情,这样的环境描绘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第二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在此地作别之后,你就要如孤蓬一样踏上万里征途。
这一联点明离别的主题。“此地一为别”直白而深情,强调此刻离别的庄重和不舍。“孤蓬万里征”则以飘蓬喻人,形象地表现了友人即将开始的漫长旅途。蓬草随风而动,居无定所,象征着游子的飘泊无依,诗人用一个“孤”字,更加强调了旅途的孤独与无奈。这不仅是对友人命运的关切,也映射出诗人自己四处漂泊、不得安定的身世感慨。
第三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天上的浮云好似游子的心绪,漂泊不定;西沉的落日如同故人的深情,依依不舍。
这一联通过自然意象传递情感。“浮云”象征远行的友人,飘忽不定,随风而去,正如游子心绪,前路渺茫,行踪难定。而“落日”则象征送别之情,夕阳西沉,光影渐远,正如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这一联将人之离别与自然景象融合,寓情于景,情感含蓄而深远。
第四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手作别,从此远行,身旁的马儿发出萧萧的嘶鸣声。
最后一联以具体的送别动作与场景收尾。“挥手”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情态,而“萧萧班马鸣”则赋予画面更多生动的情感色彩。马的长鸣是典故化用,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以班马(离群的马)自喻,表现了马匹对同伴的依恋之情,映衬出人与人之间更深厚的惜别之意。诗人借马鸣之声,烘托出送别时的缱绻情意,使全诗在余韵悠长中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整体赏析:
全诗以送别为主题,从送别地点的描绘,到对友人旅途的担忧,再到自身惜别的情怀,层层递进,情感愈发浓烈。诗人以山水寄情,以比喻传神,使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富含深意。尽管李白以豪放洒脱著称,但这首诗却显得深情婉转,展现了他细腻真挚的一面。
写作特点:
- 寓情于景:诗人以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等自然景象衬托离别之情,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 比喻生动:以“孤蓬”喻游子飘零,以“浮云”喻远行之意,以“落日”喻依依惜别,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 化用典故:尾联借《诗经》“萧萧马鸣”,以马的离群之鸣暗喻人之惜别,使诗歌更具文采和内涵。
- 情感真挚:全诗感情真挚细腻,写出了离别的不舍之情,又不流于哀伤,而是带着隐隐的期待与祝愿。
启示: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也蕴含了人生旅途中的无奈与期望。人世间的相聚与离别本是常态,而真正的情谊并不会因距离而消减。诗人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将深厚的情感娓娓道来,让人感受到友谊的珍贵与人生旅途的壮阔。这也提醒我们,尽管人生充满别离,但珍惜当下、铭记过往,才能让友情与情感长存心间。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