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日本」钱起

Song seng gui riben

「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钱起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长安,当时中国国力昌盛,是东亚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了许多日本僧人前来学习佛法与中华文化。诗人钱起在此作中为即将返国的日本僧人送别,表达了由衷的敬意与惜别之情。诗中既描绘了僧人修行的超然状态,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不远万里而来、又万里归去的无限感慨,全诗洋溢着深厚的佛理与真挚的人情。

第一联:“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你随缘来到中国修行,一路飘摇仿佛梦中行走。
开篇写日本僧人飘洋过海,随缘来到“上国”中国修行,将其远道求法的不易和对佛缘的笃信一笔带过,突显出人物的精神高洁与信仰虔诚。

第二联:“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法舟行于沧海,仿佛漂浮天际;你离开尘世,乘佛法轻舟返归。
此联写日本僧人归国之旅。表面写舟行远洋,实则暗喻其精神超脱,轻离尘世,回归净地,双关中透露出诗人对其佛性之敬。

第三联:“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你品性如水月般澄澈,禅理深邃,连鱼龙都静听你诵经的声音。
这一联通过“水月”“鱼龙”等意象,描写僧人禅心清净、佛法高深。将自然万物感化于其梵音之下,既赞其德行,也营造出静谧庄严的禅宗氛围。

第四联:“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唯独怜爱那一盏灯影,照亮万里行程,也照亮我的眼界与心灵。
结尾寄情于物,将禅灯化作智慧之光,既照远行之路,又寓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敬仰,寓情深沉,情意悠长。

整体赏析:

全诗结构分明,前两联叙述日本僧人来华学法与归国之行,后两联着重赞美其修行之德与精神光辉,层层递进,情理相融。诗人运用大量佛教典籍中常见的意象和语汇,如“随缘”“法舟”“水月”“梵声”“一灯”等,使诗歌语言充满禅意,意境清幽而又神圣。诗中的日本僧人形象是圣洁、清远的,他的存在仿佛超越了世俗尘界,成为诗人眼中一位典范的佛门高士。

诗中不仅有别情,也饱含敬意和景仰;不仅有宗教意蕴,也蕴藏人间温情。尤其是结尾“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更是以一灯点明全诗主题,象征佛光普照、心境明净,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写作特点:

此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大量佛教语汇与禅宗意象,使诗歌兼具宗教的清净与文学的优美。语言简洁而含蓄,情感内敛却深沉,境界空灵中自具光辉。诗人在遣词造句上自然流转,毫无雕琢痕迹,表现出其深厚的文学修养与佛学素养的融合。尤其是在赞美友人时,借自然、宗教意象委婉表达,避免了直白陈述,使得情感更加含蓄悠长。

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一篇惜别诗,更是一篇中日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诗人通过赞美日本僧人的修行精神,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尊崇与佛理智慧的敬仰,也体现出当时中日之间深厚的宗教与文化联系。在纷繁尘世之中,这首诗带来的不仅是惜别之情,更有一种宁静淡泊、超脱物外的心灵启迪,令人反思人生的意义与追求的方向。

关于诗人:

Qian Qi

钱起(722 - 780),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天宝十年(751)进士,曾任蓝田尉,终考功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有关山林诸篇,常流露追慕隐逸之意。

Total
0
Share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Prev
「寻隐者不遇」贾岛
xun yin zhe bu yu

「寻隐者不遇」贾岛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 赏析:

Next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钱起
gu kou shu zhai ji yang bu que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钱起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钱起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