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赏析: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由于唐朝国内动乱,日本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日本的僧人和学问僧此后改乘商船与中国往来。韦庄在虢州结识了访学的日本僧人敬龙,之后敬龙学成归国,韦庄为其写下此诗,表达对其的祝愿与惜别之情。
第一联:“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扶桑已远在渺茫的天际,而他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边更远处。)
诗人通过“扶桑”这一词,既指代日本,又借古代神话中的“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展现出敬龙归乡的遥远与不可企及的距离。诗人通过“东更东”将家乡的遥远进一步强调,既表现出距离的深远,也为全诗增添了一份神秘感与引人遐思的空间。
第二联:“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此行将与谁一起到达呢?唯有船上的明月与顺风相伴。)
诗人在这两句中通过“明月”和“帆风”来表达自己对敬龙顺利归国的美好祝愿。此句不仅祝愿航程顺利,还借景生情,描绘出航行中理想的美景:朗月和顺风陪伴着他,象征着一路的平安与顺遂。这里“谁共到”通过问句增添了情感的寄托,而“明月”和“帆风”则赋予自然景象以人格化,增添了诗意。
写作特点
- 细腻的情感表达
诗人虽然未直接表露伤感,却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朋友归国的祝福与情感。通过“扶桑已在渺茫中”这一句,诗人不仅描写了遥远的归途,更隐含了对友人的关心与期待。 - 寓意深远的比喻
诗人巧妙地使用“扶桑”一词,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木扶桑,既形象地指代了日本,又暗示了这片神秘的东方土地的遥远与难以企及。 - 景与情的结合
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如“明月”和“帆风”来表达心中的祝愿。这种巧妙的结合不仅为诗增添了画面感,也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流畅。
整体赏析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与惜别之情。诗中不仅有对归途遥远的感慨,也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递了诗人真挚的祝愿。通过“扶桑”与“东更东”的重复,诗人突出了归途的遥远与神秘;而通过“明月”和“帆风”的人性化表现,展现了顺利航程的美好愿景。全诗既充满了情感,又富有诗意,巧妙地将祝福与景象融合,形成了一幅美妙的海月行舟图,展现出诗人细腻且深情的心境。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在面对离别和远行时,不仅要表达祝福,也要通过自然景象的比喻、寓意的表达,来传递深沉的情感与美好的祝愿。诗人在表达情感时巧妙地借助外部世界的自然景象,让情感更加真实而富有层次感。这种写作方式提醒我们,表达情感时可以借助身边的景象,让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美景相互映衬,增添情感的力量与表现力。
关于诗人: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乾宁进士,后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有《浣花集》传世。